以德为福——周敦颐的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244.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淑新;神秘主义: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论冯友兰对神秘主义的诠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姚徽;论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及贡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3 范立舟;“宋学”风貌的全新展示——评《中国学术史·宋元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贾毅平;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及其当代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5 李佑新;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张燕伶;;从“格致”论看朱熹的科学理性精神[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庞万里;与二程相关的几点哲学思想及史料问题之辨析——兼评葛瑞汉书中的一些观点[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王雪军;;《老子》认识论刍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王顺达;论商周神权政治的嬗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胡义成;生态·能量·中国地域文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建华;;武夷理学对南赣理学的反哺[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涂可国;;儒学与实学[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海红;;黄宗羲的理学品格[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宝良;;明初心学钩沉[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5 汲军;;只此地 是生涯——辛弃疾由带湖而瓢泉的经济原因分析[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龚书铎;;清代理学的几个问题[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7 赵伯雄;;《春秋》“史外传心要典”说初探[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8 李根德;;谢良佐的天理论[A];2005年国际儒学高峰论坛专集[C];2005年
9 王昊;;辛弃疾与朱熹[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姚静;;论柳宗元的“以诗为文”——以《永州八记》为中心[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美凤;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2 宋诚挚;中医学的思维模式[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1年
3 孙美贞;吴澄理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5 金德三;《庄子》外杂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付长珍;宋代理学境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李晓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徐东来;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戴兆国;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永强;论庄子的人生观教育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沈英淑;高句丽迁都平壤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01年
3 张影;论元明清爱情婚姻剧的发展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侯希文;《孝经》作者考[D];西北大学;2001年
5 李方泽;理解与融通[D];安徽大学;2001年
6 安春平;宋代的医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1年
7 邓友超;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8 莫秀珍;王夫之的民族文化观[D];湖南大学;2001年
9 王铭;唐宋之际“四书”的升格运动[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贺红霞;王心敬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472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47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