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以德为福——周敦颐的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

发布时间:2020-07-09 08:59
【摘要】: 自清以来,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日渐增多,最受非议的莫过于“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思想,认为宋明理学是只讲天理、只讲道德不讲人欲的学问。但为什么当时的士大夫会有这样的呼声?人不可能没有欲望,欲望为什么要被灭掉呢?是要灭掉所有的欲望吗?如果不是,需要灭掉的欲望又是什么呢?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北宋初年,社会风气每况愈下,道德沦丧。此时,一部分士阶层开始觉醒,他们呼唤人们正确看待幸福,正确看待人生。周敦颐,以其自身的言行向北宋世人重建了一个以德为福的精神世界,找寻自己精神上的依托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 周敦颐在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中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尤其是在北宋这个转折时代。自汉以来,儒学不仅仅是官方大一统的思想,也是人们精神上的依傍。而至北宋初年,儒学在佛道二教的冲击以及时代的变迁中,汉唐经学已失去原始儒学的活力,无法应对外来的挑战,儒学需要更新。儒学在这时走到了一个转折期,而周敦颐便处在了这个转折点之上。周子不枉后人所封“开山鼻祖”之称,不仅秉承先秦儒家之真精神,使儒学重新昌明于世,而且将一些新鲜的元素注入儒学之中,以抗衡佛老思想的冲击;不仅为儒学开辟了新路向,且重塑人生幸福的新境界。周子将“太极”和“诚”有机的结合,第一次提出了本体和价值理念的问题,把太极看作是人性和价值理念的根据,实现了天道与人道的贯通。周子用“纯粹至善”的“诚”将天道与人道相贯通,具有本体意义的至善的“诚”也就成了道德的最高境界以及做人的最高标准。周子也由此完成了他的以诚体为核心的心性本体论,表明周子对真诚无妄境界的价值追求。 周子道德形上理论的建立,旨在为儒家的道德理论找到一个形而上的根据。周子虽没有直接对“幸福”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其对“不幸”与“大不幸”的解释,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周子以作为道德高尚的人为其人生的最大幸福。而对周子富贵观与生死观的探求,也反映了周子以德为福的人生观。 一般来说,宋代理学的出现不外乎三个来源:一是儒学的疑古革新,二是道教的复兴运动,三是佛教的乘机传播。作为理学的开山人周敦颐也不能逃脱佛道二教的影响,在其精神世界的形成中,这二教给予其很大的影响。宋初,在佛道二教的冲击与儒家经学的日益衰败下,许多儒者自觉而不自觉地受到佛道二教的熏陶,在其思想中展示出道家佛教之学的形貌相状,这些不外乎是为了拯救儒学之正统地位,唤醒人们“内圣外王”之儒家的精神理想而形成。周子将佛道无欲之修养功夫援入儒家治世之哲学,为儒家开辟了新路径,在迷茫与困惑的时代中开辟一种新的精神追求。 周子自南宋以后被人们推尊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黄百家就其对儒学发展所起的作用给予“破暗”之功的称赞。但这远远不够,周子思想之真正意图及其影响,绝非仅仅为了使儒学重登大一统思想的宝座,而是希望人们在乱世中重新找寻人生意义的所在。周子的以德为福的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主要是想把人们从当时的那个物欲横流、人无廉耻的世界中拯救出来,让人们反思一下幸福的真正含义,从那种奢靡与堕落的生活中走出来。宋明理学的“灭除欲望”是想让人们在当时的那种奢华的环境下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所在,重新树立新的价值追求,重塑道德在社会上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244.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淑新;神秘主义: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论冯友兰对神秘主义的诠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姚徽;论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及贡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3 范立舟;“宋学”风貌的全新展示——评《中国学术史·宋元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贾毅平;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及其当代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5 李佑新;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张燕伶;;从“格致”论看朱熹的科学理性精神[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庞万里;与二程相关的几点哲学思想及史料问题之辨析——兼评葛瑞汉书中的一些观点[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王雪军;;《老子》认识论刍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王顺达;论商周神权政治的嬗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胡义成;生态·能量·中国地域文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建华;;武夷理学对南赣理学的反哺[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涂可国;;儒学与实学[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海红;;黄宗羲的理学品格[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宝良;;明初心学钩沉[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5 汲军;;只此地 是生涯——辛弃疾由带湖而瓢泉的经济原因分析[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龚书铎;;清代理学的几个问题[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7 赵伯雄;;《春秋》“史外传心要典”说初探[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8 李根德;;谢良佐的天理论[A];2005年国际儒学高峰论坛专集[C];2005年

9 王昊;;辛弃疾与朱熹[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姚静;;论柳宗元的“以诗为文”——以《永州八记》为中心[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美凤;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2 宋诚挚;中医学的思维模式[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1年

3 孙美贞;吴澄理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5 金德三;《庄子》外杂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付长珍;宋代理学境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李晓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徐东来;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戴兆国;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永强;论庄子的人生观教育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沈英淑;高句丽迁都平壤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01年

3 张影;论元明清爱情婚姻剧的发展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侯希文;《孝经》作者考[D];西北大学;2001年

5 李方泽;理解与融通[D];安徽大学;2001年

6 安春平;宋代的医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1年

7 邓友超;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8 莫秀珍;王夫之的民族文化观[D];湖南大学;2001年

9 王铭;唐宋之际“四书”的升格运动[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贺红霞;王心敬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472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472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7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