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及其经济体制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9 20:33
【摘要】:21世纪两个史无前例的世界历史现象令举世称奇,一是中国经济的35年持续稳定高速增长,一是在经济增长同时实现了七亿多人的脱贫。这两大现象背后所隐含的“谁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和脱贫奇迹的创生主体”的时代之问,理应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野。群众史观的哲学意义亦随之凸显。群众史观是基于唯物史观并与英雄史观相对立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其基本要义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提出“群众史观”一词,然而,在中国它已经是深入人心的哲学观念。近年来它以群众路线的形式获得了如火如荼的意识形态的展现,而对其深层理论内核的学理化学术解读却相对冷寂。其原因有二,一是执着于群众与英雄的对立导致二者关系的难解,二是离开唯物史观本身的创生过程和理论逻辑理解群众史观,忽视群众创造历史的经济体制平台。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主体性维度。《神圣家族》为全面阐述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理论原点。在对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批判时,马克思一方面将黑格尔纯粹意识、绝对精神的历史变成了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活动的历史,另一方面将鲍威尔英雄史观中作为精神化身的英雄人物变成了群众及其历史活动,将“有实践力量”的群众作为一种能动的历史主体化的物质存在,由此开始确立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点。历史主体是现实的个人,历史就是人的活动和人的发展的历史,从而提出了唯物史观的人的发展逻辑。正是从《神圣家族》对工业、商业和物质利益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重视,衍生出《德意志意识形态》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延伸出唯物史观生产方式变迁的逻辑规定。唯物史观虽然承认生产方式变迁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亦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最终表现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可见,唯物史观观察人类社会历史,始终存在着“发展”与“革命”的双重视域。何种视域彰显取决于经济发展所决定的世界历史的时代主题。在唯物史观革命与发展的不同视域中,作为历史主体的“现实的个人”有着不同的现实形式,进而对历史的创造性作用也必然有所不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在革命视域下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力量,在发展视域下表现为通过追求自己利益的活动创造历史。革命化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革命视域的主体维度的表现。其理论特征是革命视角、宏大叙事、整体主义和政治本性。群众是总体化的阶级存在,无产阶级革命是群众创造历史的最高表现,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革命化群众史观在战争与革命时代显示出了惊人的真理性和实践力量,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然而,它不能合理解释群众在和平发展时代如何创造历史,将其绝对化也成为社会主义实践探索重大失误的理论原因之一。随着唯物史观由革命到发展的视域转换,人的发展逻辑和生产方式(包含交换方式)变迁的逻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主线。群众史观之关注“现实的个人”生活过程的微观视域也随之开启。计划经济的主体表现是群体主体及其代表的主体性绝对化与群众“个人”的主体性迷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和平发展时期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经济体制基础。它不仅促进了每个个人的主体性自觉,也促进了个性独立、自主自为的真正现实主体的诞生。正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民群众成为自主选择的历史主体并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七亿多人脱贫正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创造历史的现实证明。人民中心论是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理论承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价值旨归。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03
本文编号:2747947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03
本文编号:2747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47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