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认识论构成及其转型

发布时间:2020-07-13 23:25
【摘要】: 思维方式是一个可以从多重意义上来解释和说明的范畴,其具体的定义千差万别,如“思维结构”、“范式”、“认知图式”等等,不一而足。然而这些都只是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思维方式的研究。陈中立先生指出,要达到对思维方式的比较完整、深刻的把握和理解,必须弄清楚思维方式的实践本源及其构成、思维方式的文化本质及其构成、思维方式的认识论本质及其构成。对前两者的研究,学界已给予了颇多关注,且成果显著,而对于后者,即从思维方式内在结构要素的角度对思维方式的论述和解读却不多见,且欠完善。基于此,本文拟从这个角度,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归纳演绎法等方法对思维方式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实践方式的关系做些探讨。 本文通过对思维方式在日常、科学和哲学三个不同层面的不同意义的剖析,论证了哲学思维方式在整个思维方式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从而为全文在哲学层面反思传统思维方式及其认识论构成做了理论铺垫。作为实践及其方式在观念中内化,思维方式决定于实践方式,并且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然而,两者并不是亦步亦趋如影随形的。历史复杂的矛盾运动深刻地告诉我们,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矛盾运动,尽管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的社会制度,却未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更未能使我们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模式。因此,中国人仍然沿用着农业文明时期形成的传统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着诸如知识结构陈旧、价值观念混乱等认识论特征。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传统思维方式落后于时代的弊端已越来越突出,严重地阻碍着实践的发展,成为了实践及人自身发展的桎梏。因此,研究传统思维方式及其认识论构成,体现了人们对健康向上、符合人性的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其基本框架如下: 第一部分为思维方式的认识论意蕴。在这个部分中,文章首先对思维方式作了界定,认为思维方式就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一定阶段上,思维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和目的,运用一定的思维工具和手段去反映、选择、理解、加工和控制客体对象(感性材料)或信息的活动样式或模式。思维方式具有时代性、相对稳定性和群体性等基本特征。文章接着探讨了思维方式的认识论本质及其构成要素。作为哲学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方式是一个由诸如知识、观念、语言、思维方法、情感、意志等要素的有机统一的功能性格局,它本质上是人的认识定势和思维运行方式的总和,是人的社会实践方式在观念中的内化,是主体把握客体的理性认识或反映方式。 第二部分是传统思维方式的认识论构成。在这部分,文章探讨了传统思维方式形成的背景、传统思维方式的认识论本质及其构成要素、传统思维方式的优势与不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在古代中国特殊的经济基础、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它是有着中国气派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就是从真善美统一出发,知情意统一的思维结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直觉、意象、经学思维方法和从“实用”出发到实现“内圣”的思维运行程序的有机统一,它深刻地体现了思维方式是由静态的认识定势和动态的认识运行方式的统一。它的本质更深刻地体现在其构成要素及其特点上,传统思维方式是由混乱的价值观念等认识论要素构成的。作为传统中华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有其优势的,这种优势造就了我们民族往昔的辉煌,然而,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其落后于时代的弊端愈发暴露,构成了我们民族不断前进的障碍。 第三部分是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有传统思维方式现代转型的客观要求、意义、实现方式和趋势。在科技日新月异、国际社会政治实践的风起云涌和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进程不断深入推进的今天,传统思维方式转型的滚滚车轮已势不可挡。作为一种结构的存在,思维方式的转型实质上就是思维方式认识论构成要素的变化和调整。文章从分析传统思维方式的认识论构成要素的特点入手,通过调整其认识论构成要素,从而,为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找出其认识论实现的途径。通过调整,传统思维方式将不断实现由单维型思维方式向现代的多维型思维方式等转型。事实上,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型将会对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全面、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从而促使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思维方式的产生,而现代思维方式又将不断作用于人们的行为和实践,外化为人们的行为方式、实践方式,进而形成新的行为方式、实践方式,而新的行为方式、实践方式又将会不断促进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因此,只有实现了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进而不断提升人们的生存状态。这就是本文的归宿和目的。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8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一介;;论儒家的境界观[J];北京社会科学;1987年04期

2 赵连君;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与思维方式的现代化[J];长白学刊;1998年06期

3 奚佳慧;现代思维方式的基础——实践[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乔法容;;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的重要创新[J];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05期

5 代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形成原因[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6 冯正刚,俞蕙安;悄然兴起的思维方式变革[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陈欣;言语表达对思维影响的文化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陈淑珍;至善至美与求知求真:中西哲学的不同价值取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李润珍,武杰;非线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02期

10 许瑞祥;论思维方式的构成[J];南开学报;1994年03期



本文编号:2754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54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3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