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马一浮之心学理学融合论

发布时间:2020-07-14 00:43
【摘要】: 心学与理学的分歧,是从朱熹和陆九渊的争辩开始的,此后成为数百年争论不休的大问题。 我们首先简要分析了心学和理学两派争论的要点,将其分歧归结为主要是本体论的不同。理学以“理”为本体,分心与理为二,实则取消了心的独立地位,而只承认理和物的实体性。他们认为,物是与心无关的客观的存在,这必然导致最终“心”不能获得有效的解释,而把心(人)也归结为与物等同的存在。心学则以“心”为本体,指出物不是存在于心外的,物是由心之本体构建而成的,是则物即是事。事是由心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然而心学由于取消了物的独立性,则有容易否定物的倾向,使本体论只是停留在本体论,不能进而开展为形而上学。 心学和理学的争论,一直延续到现代。现代无论是新理学还是新心学,都意识到两派的分歧,都企图去调和两派的分歧,实则只是以自己学派的立场去统合对方。新理学如冯友兰,便是取消心学的根本问题,以理学代心学。新心学如熊十力,则是站在心学的立场上统合理学。 马一浮哲学中,心学和理学的成分都有。在心学方面,他以“心外无物”建立本体论,明确物是由心建构起来的事的世界,又以“心外无理”对本体论进行分析,指出本体的性质,本体便是理。知行合一是心学的存在论命题。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有以知为行的倾向。马一浮把“知行合一”的命题延伸为“知能合一”,“能”含有功用的意思,要求“知”发生功用,这就对知行合一有所纠偏补充的意义。 在理学方面,马一浮以“心外无物”的本体论为基础,对理学所讨论的问题进行了重新解释,使之成为一种新的形而上学,而与理学传统的形而上学不同了。马一浮以“体用一原”作为理气论的基本结构,以心为本体,从而取消了理和气的实体性质,而提出了“理气合一”这样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 王国维的《论性》是我们在现代讨论人性论的起点。马一浮以佛学的“一心开二门”为理论结构,以体悟为根本保证,对“心统性情”进行了重新解释,为性善论进行了形而上学论证,指出恶是依本体妄起的,与本体不相应,因此恶没有体性。由此而明确了气质和情、才三者与性的关系,都是体用关系,气质和情、才的所谓的恶都是没有体性的。 在功夫论方面,马一浮以本体论和形而上学为理论基础,综合理学和心学功夫论,又借鉴佛学的修养论,提出了涵养与致知并重的功夫论。涵养就是居敬,是止息妄心,复见本体的功夫,与天台宗的“止观”可以互相发明。致知便是穷理,是对本体的一种证会,不是知解的了解,需要靠证悟来完成。 马一浮以证悟所见的性来作为接合心学与理学分歧的关键点。不管是本体论,还是形而上学,都是建立在证悟的基础上的。证悟也就是马一浮所说的“建极”。本体需要靠证悟来证明,形而上学需要靠证悟来解释。证悟本体之后,人便成为圣人,圣人之心便是天理,唯有圣人才能对文化制度进行损益,因此说圣人是文化的根源。而圣人在进行判断时,又是超越一切思虑名言的。 马一浮与梁漱溟、熊十力三人对证道成圣的明确肯定,是现代新儒家哲学展开理论的前提。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2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宁;;马一浮与章太炎的国学观比较研究[J];中国哲学史;2011年03期

2 邹e

本文编号:27542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542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9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