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科学哲学与科学史视野中的客观性概念澄清

发布时间:2020-07-16 21:57
【摘要】:客观性概念是科学哲学乃至整个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不同学派之间最富争议的概念之一。本文旨在对科学哲学中各个学派的客观性概念进行澄清,通过描述客观性概念在不同学派那里的独特用法,来展现客观性概念在不同学派那儿的真实含义,并以之为基础对各种客观性主张进行比较分析。为了更好的配合对客观性概念的历史考察,笔者还会对客观性一词进行必要的词源考察。 公认的第一个科学哲学流派逻辑经验主义和以波普尔为代表的批判理性主义视客观性为主体间性,即:客观性乃是独立于判断主体并对所有主体都有效的一种特征。区别在于:逻辑经验主义视主体间性为整个哲学有待实现之目标,逻辑构造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而波普尔则更强调主体间的可检验性,这与他主张的“猜测”和“反驳”的思想是一致的。但这一定义是存在明显问题的,“本体论承诺”表明他们这一无涉于实在问题的客观性定义行不通。 库恩的客观性概念和SSK的客观性概念更多的具有辩护的意义。库恩视科学通过累积而进步为传统的客观性观念,这一客观性乃是由一组为所有主体所共有的准则来保证,因而他认为科学是没有客观性可言的,当库恩受到责难时,他试图通过对主观性进行区分来避免责难,表明他人对主客观的区分不适合他的理论选择问题,他将客观的东西理解为事实的东西,而不是可判断的东西。另外,库恩本人对客观性及同词源术语使用较少,他自己的客观性概念又是在受到责难时提出来的,因而具有明显的辩护性质。 SSK中的布鲁尔以弗雷格的客观性定义为基础提出自己的客观性,认为社会制度方面的东西是与客观性联系在一起的。但是,SSK的布鲁尔实际上误解了弗雷格的客观性概念,当他受到科学家责难时,他重新定义的客观性与先前的出发点并不一致,但是都力图强调客观性与社会维度的联系。这在一定意义上表明,布鲁尔等人宣称的客观性乃是为其极端社会学立场的辩护。 后SSK的皮克林则力图在科学实践分析中为客观性保留一席之地,在他的理论中,客观性内在于真实的科学实践过程之中,客观性既不是方法论规则,也不是传统实在论中理论术语与指称世界的对应,而是科学实践中各种力量对抗下不依赖于实践主体的一种特征。皮克林的这一客观性定义是在一种新的实在论基础上获得的,既避免了类似于“本体论承诺”那样的责难,也同时在相对性、历史性和客观性之间寻求了一种统一。 达斯顿和伽里森通过科学史研究认为,客观性只是一种认识论德性,它并不贯彻在整个科学史中,也不是一直在定义科学,机械客观性乃是兴起于十九世纪的一种强制性认识论规范,是科学家对要科学研究中愈来愈成问题的主体能动干预的反应,追求客观性乃是追求一种与认识者无关的知识,而后来兴起的结构客观性则是要通过逻辑构造和语言分析完全驱逐认识者的努力。在他们眼中,客观性的东西仅仅是科学家的一种信念,科学的目的乃是求真,客观性是特定历史阶段科学家对如何成为科学家和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强制性规范。 仅仅把客观性视为主体间性或用来辩护都是有问题的,基于实践的研究是理解客观性的较为合理方式。由于皮克林的出发点是科学实践的社会学分析,因而皮克林的客观性概念是内在于科学实践之中的,但却具有凝固化的特征,并没有真实的历史观念;而达斯顿和伽里森的客观性概念虽然是在科学实践史的基础上给与了客观性概念流变的特征,但是,他的分析更多的是从科学家的信念等外在的东西出发,因而也存在着问题。笔者认为,科学实践的基础上的客观性分析是更为合理的研究进路。皮克林的内在于科学实践的客观性概念与达斯顿、伽里森两位学者在科学实践史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流变性的客观性概念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这两种客观性概念的有机结合,对澄清客观性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科学中的客观性概念本身来讲,也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N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醒民;;科学客观性的特点[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2 大卫·布鲁尔;郑玮;蔡仲;;社会建构拒斥科学吗——三万英尺上空的相对主义[J];江海学刊;2007年05期

3 邢冬梅;“客观性”辨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3期

4 刘鹏;;客观性概念的历程[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06期

5 孟强;;科学可以不客观吗? 评达斯顿和伽里森的《客观性》[J];科学文化评论;2009年05期

6 黄磊;;20世纪三大哲学思潮对客观性的批判[J];学习与探索;2008年02期

7 章梅芳;;爱、权力和知识:凯勒的客观性研究评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03期

8 李醒民;;客观性涵义的历史演变[J];哲学动态;2007年07期

9 T.内格尔,姚大志;什么是客观性?[J];世界哲学;2003年03期



本文编号:27585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585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6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