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的发展与交往形式的演变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N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晶;;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观察与分析[J];大家;2011年15期
2 赵家祥;;解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难解之谜——“生产关系”概念与“交往形式”等术语的关系[J];哲学动态;2011年04期
3 方钫妍;;网络交往的演进及其伦理意蕴——基于“交往行动”的视角[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丁娟;;网络呼叫转移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大众心理学;2008年03期
5 陈志凌;;马克思的交往范畴与生产关系范畴[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6 心姐姐;;约会心姐姐[J];人生十六七;2002年04期
7 鲁品越;;劳动与交往:创造人类历史的经纬线[J];哲学分析;2011年03期
8 徐琼;谢东宝;;网络强势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忧思与求索[J];教师;2011年20期
9 王伟;王昕;;哈贝马斯交往异化理论的辩证辨识[J];传承;2011年18期
10 程彪;;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美娟;;青少年人际依恋与网络交往关系的发展和差异[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王晓霞;;关于网民网络交往热点问题态度的调查[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任小莉;;青少年网络交往中自我表现策略及与其自我认同的关系[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韩红艳;;大学生网络交往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闫隽;;网络角色及其心理效应[A];第五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弓;;网络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魏名国;;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和谐社会[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8 王晓霞;;网民网络人际交往动机调查[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何霞红;;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苏依勒图;;小学生怎样健康上网[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玉林师范学院社科部 何林;网络交往中的自我发展与提升[N];广西日报;2007年
2 ;成都荣获中国国际友城大奖[N];成都日报;2008年
3 肖伟胜 王书林;从知识“容器”角色中解放出来[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杨波;从网络交往看当代人际关系的嬗变[N];解放日报;2006年
5 关珊;将礼仪进行到底[N];北京现代商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彭国华;网络世界中的伦理[N];人民日报;2002年
7 ;专家学者研讨网络时代的社会科学问题[N];光明日报;2000年
8 董文婷;视觉文化传播中若干问题的思考[N];甘肃日报;2006年
9 施战军;《偿爱》的看点和启示[N];云南日报;2010年
10 ;“非中心”的精神向度[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庆军;网络学习代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基础[D];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
3 侯志水;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D];吉林大学;2006年
4 蒋红;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建[D];复旦大学;2006年
5 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崔予姝;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国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框架下的国家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8 陈晖;近现代法哲学的两次转型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9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广升;论科技的发展与交往形式的演变[D];东华大学;2006年
2 杜娅萍;网络交往的伦理反思[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吕夺印;网络交往对自我认知影响的探索性观察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高磊;论网络交往的虚实二重性[D];山西大学;2010年
5 彭静;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6 缪赤彤;网络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艳杰;网络交往伦理问题及其对策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银;大学生网络交往伦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9 张君;大学生网络交往及其与印象管理、自尊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邵晓琬;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下的网络交往方式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604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60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