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先秦儒家诚信之德及其现代转化

发布时间:2020-07-18 06:30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也是儒家文化的精华。诚信作为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中华民族基本的道德要求。先秦是诚信之德异彩纷呈的时期,儒家先哲们都极为推崇诚信美德,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孔子认为诚信是“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孟子认为“诚”是自然界的规律,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原则,也是最高的道德范畴,并将诚信视为“五伦”之一。荀子也特别强调讲诚信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原则,并提出“养心莫善于诚”、“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等观点。他们都重视诚信的社会功用,将其视为修身、交友、处世、为政必备的德行。先秦时期的诚信道德资源是中国传统诚信道德的渊源,它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诚信问题日益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诚信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的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本文通过对先秦儒家之德进行系统梳理,厘清了诚信的概念以及诚信在道德体系中的地位;进而对先秦儒家诚信之德产生的历史渊源、时代背景以及发展轨迹进行了阐述;随后着重论述先秦儒家诚信之德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并对它作出了历史评价;在此基础上经过对先秦儒家诚信之德的深刻剖析,指出它进行现代转化面临的挑战,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特征,阐述先秦儒家诚信之德现代转化的原则、途径和内容。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力图在整理和翻阅儒家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对诚信之德进行客观地分析,通过把先秦儒家诚信之德同现代诚信思想进行比较,挖掘两者之间的契合点,试图实现先秦儒家诚信之德向现代社会的转化。本文根据时代的要求赋予先秦儒家诚信之德以新的内容和特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传统诚信观念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一部分,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222;B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发初;;论孔子的诚信思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2 郭兆才;;浅析先秦儒家学派的诚信思想[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唐贤秋;试论荀子的诚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桂海论丛;2004年04期

4 郝晓敏;;中国传统诚信观的当代转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鲁芳;论儒家“诚”的起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6 鄯爱红;儒家诚信道德的现代转化[J];孔子研究;2002年05期

7 白春雨;;儒家诚信之德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契合[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李伟波;儒家的诚信智慧及其现代价值[J];理论学刊;2005年06期

9 冯淑慧;;论儒家诚信伦理的现代整合[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谭保斌;;诚信传统道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转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汪元宏(作者系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党委书记);[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白春雨;儒家诚信之德及其现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2 王公山;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许松;儒家诚信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陈俊亮;传统诚信思想的现代转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蕾;儒家诚信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许静;诚信的历史路径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汪涛;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鲁君;先秦儒家“信”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刘书正;儒家诚信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8 宋玉明;转型期社会诚信的价值反思及其建构[D];吉林大学;2007年

9 王进;中西方诚信观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徐巍;中国传统诚信观的当代传承与转型[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605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605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2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