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李泽厚“西体中用”思想探究

发布时间:2020-08-04 11:01
【摘要】:“体用”问题是中国自近现代以来寻求社会变革道路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历来争论不休。而李泽厚的“西体中用”论又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学术界在“体用”论争中独树一帜、并引起较大争议的一种观点。学术界对李泽厚“西体中用”理论的评价大都认为他是在变相地搞“全盘西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实质是要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种批评不可谓不严厉。然而,通过研读李泽厚相关的著作、文章可以发现,以上批评指责是不够准确的。因为李泽厚的“西体中用”理论既不主张全盘西化,也不赞同抱残守缺,而是要在中国开创出一条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所以对这一理论有重新研究评价的必要。为此,本文力争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的世界历史理论大视野下,在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变革和体用问题的探索这一大背景下,在借鉴东亚儒教文化圈诸“小龙”成功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经验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李“西体中用”的思想脉络;通过整体把握李泽厚“西体中用“的理论框架,力求准确把握其核心思想与现实指向;力求忠实于作者原意,并对长期以来对其思想的错误理解予以澄清,还“西体中用”论以本来的面目。 透过对李泽厚“体”“用”思想的研究,我们发现:李泽厚“西体中用”思想的核心是“生活”,这是他对传统体用观的重大超越。在他看来,“人活着”是哲学的第一命题。他的“生活”哲学中包括“如何活”、“为什么活”以及“活得怎样”的问题。就其“生活”哲学而言,其理论来源有两个,即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和经典儒学。他主张从建设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角度把这两种“经典”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西体中用”得到了切实的落实:在政治上,进行改革,推进民主政治;在经济上,主张市场主体间的公平竞争;在文化心理上,主张培育现代公民人格。而他所主张的一切的改革、发展,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进行的。我们认为,李泽厚“西体中用”论虽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西体中用”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除了以中国现代化与李泽厚的“体用”论为个案分析外,还通过借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现代化发展经验,探讨了“体用”关系在东亚国家现代转型中的作用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这也许就是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吧。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晋华;;李泽厚入选《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J];华文文学;2011年03期

2 邓娜;刘晗;徐飞;;畅论中国美学与文化精神——“李泽厚思想学术研讨会”报道[J];世界哲学;2011年05期

3 王世德;;刘再复论李泽厚美学思想的重大意义——读刘再复新著的心得体会[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4 ;新书快报[J];今日中国(中文版);2011年09期

5 赵士林;;略论“情本体”[J];哲学动态;2011年06期

6 田静;;《论语今读》译注商榷五则[J];吕梁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李泽厚;马国川;;辛亥革命散论[J];江淮文史;2011年03期

8 陈德献;;理性与超越:李泽厚美学视阈中的儒道互补[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彭昊;;漫步《美的历程》[J];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10 张红军;;从本体到生活世界——论彭富春对李泽厚哲学美学思想的师承与创新[J];美与时代(下);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克武;;论李泽厚思想的新动向 兼谈近年来对李泽厚思想的讨论[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2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平;;“审美代宗教”说的文化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汪济生;;是相映生辉之作,还是自相抵牾之笔?——评实践美学的孪生概念“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龚正伟;;中国人光大自己的“快乐体育”如何?[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8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A];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第二届年会简报[C];1983年

9 万友生;;略谈中医药现代化[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上)[C];2009年

10 陈有f;;论“下半身”[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约撰稿 萧三匝;李泽厚:改良不是投降,启蒙远未完成[N];南方周末;2010年

2 刘东超(本报书评人);当李泽厚成为研究对象……[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张明扬;李泽厚再谈思想与学问[N];东方早报;2010年

4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李泽厚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N];文汇报;2010年

5 早报记者 陈良飞;“为什么我们思想界没有李泽厚了”[N];东方早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黄锫坚;李泽厚:浮生论事[N];经济观察报;2005年

7 马国川;李泽厚:我和八十年代[N];经济观察报;2008年

8 许阳;性情中人李泽厚[N];中国包装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张健;李泽厚:他们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桥梁[N];南方周末;2007年

10 朱航满;难以放逐的青春孤独[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广新;李泽厚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6年

4 钱善刚;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庄桂成;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杨庙平;《巴黎手稿》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7 李春红;刘再复“启蒙文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9 谭佳;现代性影响下的“晚明叙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祥儒;李泽厚“西体中用”思想探究[D];华侨大学;2011年

2 施依秀;李泽厚学术思想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霞;李泽厚“情本体”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吕佳翼;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5 朱仁金;康德与李泽厚:西方美学中国化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罗华;李泽厚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张晖;论李泽厚的“情感本体论”[D];苏州大学;2010年

8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炯俊;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美学思想[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尕;“西体中用”与先锋小说的悲剧意识[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804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804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6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