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道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5 18:23
【摘要】:在道学与新学(及其它学说)交涉的视域下研究杨时道学思想,以杨时道学的问题与范畴为中心,考察其内在脉络、所持立场以及由此显现的思想特质。从思想历程看,杨时早年科举,潜心经史,精研新学,出入庄、列、佛禅,为而后习道学、批新学奠定基础;宗师程颢,受道学教育,逐渐初具道学规模,因应元yP间政治形势,.杨时斥王安石“力学不知道”,问道小程闻“理一分殊”之说,其道学发展成熟;传道东南,竭力阐扬道学并展开对新学等的批判;暮年侍讲经筵,以道学参政,归乡后,仍念整理二程著述并著《三经义辨》,护卫道学、颉颃新学。在杨时看来,道学乃成周余策、洙泅清风,有着三代授受、孔孟之传、程颢、(程颐)的宗传人物谱系和与之相应的经典体系:“六经”、“四书”、程颢、(程颐)的著述,张载、邵雍也有着一定的传承地位。杨时以“自守所学以排异端”的卫道情怀,惜“末流岐学”(庄生、辞章、章句之学)未能“倡明道学”,斥“异端之论”(诸子、佛老、新学)为害道学。杨时道统观承接二程且与其天道、心性、工夫理论休戚相关。天道论探讨万物生死变化之情。杨时认为,万物(含人)生死昼夜更替乃阴阳之气聚散、消息盈虚,气辟阖变化即易乃神之作为,易实在而无定形,人与天地通辟阖于一息,人人有易。易为天理,是天命、物理、事理(道)、性理,天下一理,此天理为万物固有,非人能干预只可遵从,恒常完满,在伦理意义上,此天理(理一)又在具体施为中各当其分(分殊)。道体“一”而已,其是诚,为天直贯于人,能一天人、合内外,其为人心仁体,能与物无对一体感通,道止于中,能当处时宜。道兼体用乃可言,“率性而行”(“循理”)为道,道体为全,其用则为体之一隅非能尽道,无适而非道,尧舜之道不过行止疾徐。杨时心性论指出,万物(含人)本之继善成性,性具诸善圆成无变坏,圣愚一性,因气禀之异“气质之性”却有不同,善则为其正常本然全体,恶则为其反常非本然状态,然可以澄治而回复正常,“气质之性”君子不称之性。喜怒哀乐未发,心不偏而为本然全体,此心炯炯,性可由心尽显,能自觉为善,然接物应事发而为情,人易为外诱动心自私舞智,而心则有偏蔽而不正,性不得尽显而流于恶。要实现人自觉为善的潜能,须作工夫使得人心不为外诱舞智自私,心得正发必中节,无所不应,人自觉为善。此心性论则为其工夫路径选择的依据。杨时致知论认为,为道者必先明善闻道而知所以为善行道,致知所以明善,致知在格物,为学以致知格物为先。致知有着由内、由外两种途径:一是由外的博学反约,注重积学积文,以此为资凭而反约,以身心的渐进体验,终而闻道穷理;一是由内的“反身而诚”,杨时以此更为究竟,天下之物难以格尽,于是反身穷目耳口鼻之则,反身而至于诚,物我为一,则天下之理便得。致知而穷理,心不为物扰则正而感通万物,知至而知止,见善明而能自觉为善且不易为俗习变,仍须知止而至之,要力行,知行统一,心得而身行以此而达圣贤境界,方为学之成。在杨时看来,致知和应事接物皆须正心的涵养工夫。超然默会和体仁要身体心验,此须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以心体之,则见中即见道体,心正而不偏、本善明觉,具自觉为善的潜能。执守此本心,发必中节,称物而平施,则心得常正。发而应事接物为情须作“直”的涵养工夫。尽其诚心而无伪,“行其真情”,心不为物诱,公天下之好恶而不为私,公天下之善恶而无容心,则心无偏而正,发必中节,无所不应。养气则“无加损焉,勿暴之”,“必有事焉”(心勿忘)而勿正(勿助长),“直养而无害”,顺养刚大本然之气而暗浪自息,心气神合一而心定。杨时道学因有着祖述二程、批判新学、佛老等、融通庄、列、禅等的立场,因此在与新学等的交涉中彰显其道学突出求道行道不外日用、高扬人能自觉为善、侧重直下本心本体、注重称物而平施的理论特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244.99
本文编号:2794475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244.9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承贵;;“四重效应”:探寻思想性质的四个维度[J];学术评论;2012年02期
2 朱雪芳;;杨时对《易传》、《中庸》、《孟子》的阐释——以本体论为中心[J];中国哲学史;2009年03期
3 潘富恩;;论杨时的后继者“东南三贤”理学思想之异同[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刘京菊;;杨时对王安石新学的批判[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刘京菊;;“吾道南矣!”——道南学派之考辨[J];孔子研究;2008年02期
6 刘京菊;;杨时承洛启闽的理学思想[J];中国哲学史;2008年01期
7 朱雪芳;;道南一脉——从杨时到李侗[J];船山学刊;2007年02期
8 王晓薇;;杨时《中庸》学思想及其对荆公新学的批判[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9 朱雪芳;;道南一脉的传承特色[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刘京菊,鲍增军;社稷为重,亲民为先——论杨时的社会政治思想[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2794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94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