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知”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1 11:03
本文关键词:张载“知”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研究张载“知”论,试图挖掘张载“知”论的内在结构。从气化之道与太虚本体作为“知”的发端切入,着重探讨了张载思想中知的性质及来源、知的各要素(能知、所知、知的条件等)、知的种类(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及其含义、知的实现方法与意义、以及知的界限等问题。在张载看来,知发端于气化之道,“太虚”、“太和”生万物的过程,同时也是知的主体与对象的生成过程。由气化之道将天道性命与知相关联,使得“知”天然具有“知道”与“知天”的可能。而在“知”的发生中,“感”的作用尤为重要:一方面,从“无感”到“客感”,人作为认知主体与物作为认知对象得以呈现,知——首先是“见闻之知”——得以发生;另一方面,“感”规定了知的本性是人与物在没有间隔与蒙蔽状态下的双向展开,而“见闻之狭”则是对于知的本性的遮蔽。为了应对“见闻之狭”,张载提出了“大其心能体天下之物”这一命题。此外,在张载那里,“见闻之知”作为符合知的基本规定——即“知合内外”——的知,呈现的是知的一般形态,而“德性所知”更多地偏向于“德”的维度,并且“知德”之知,作为与“见闻之知”相区分的另一种知,是通过隐微的形式向人呈现,因此,人对于德性所知的把握,也内在具有隐微的机制。
【关键词】:张载 知 见闻之知 德性所知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44.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导言9-11
- 一、“气化”与“心”、“知”——“知”的来源与性质11-15
- 二、从“无感”到“客感”——“知”的各要素15-20
- 三、“见闻之狭”——见闻如何“累其心”20-25
- (一) “见闻”作为个体之知20-23
- (二) “物无孤立之理”——物的存在样态23-25
- 四、“大其心能体天下之物”——“见闻之狭”的克服25-35
- (一) “大心”26-29
- (二) “体物”29-35
- 五、“德性所知”——“知”与“德”的关系35-40
- 六、“圣不可知谓神”——“知”的隐微机制40-45
- 结语45-48
- 参考文献48-50
- 后记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树刚;;理学家的“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丁立磊;郝亚飞;;“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张载认识论思想的核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江怡;;知识与价值:对德性认识论的初步回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4 王黔首;;“德性所知”与“德性之知”之区别及其意义——张载《大心篇》解读兼论其知识论[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程宜山;关于张载的“德性所知”与“诚明所知”[J];哲学研究;1985年05期
6 米文科;;张载认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唐都学刊;2013年05期
7 王海成;;论心性论视域中张载的三种知之辨[J];东方论坛;2011年05期
8 张迁;;张载“大心”说探微[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9 赵小刚;;张载“知论”探析[J];学理论;2013年18期
10 张艳红;;道德的追求 科学的桎梏——略论理学家的认识论导向[J];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靖杰;张载“知”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张载“知”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04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0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