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语境论视野下的技术发展和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2 18:20
   技术发展和创新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是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在早期的研究中,出现了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两种对立的观点,前者认为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是严格按照技术的内在逻辑运行的,技术具有自主性,后者则认为社会因素是一种独立的力量,技术是特定社会利益和社会价值建构的产物。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技术的社会型塑观点逐步兴起,该理论反对简单的线性决定模式,认为技术发展和创新活动受到多个张力的影响,尤其强调了社会因素对技术实践活动的型塑作用,但另一方面,技术的社会型塑理论仍然把社会因素看成是技术发展和创新活动的外部因素或环境,这就割裂了社会技术情境作为技术实践活动整个语境的统一性或整体性,在强调技术的社会型塑作用的同时,却相对弱化了技术发展和创新过程的内在规律,忽视了社会的技术型塑作用。 为了弥补先前技术研究中的不足和缺陷,寻找一种合适的理论框架来解释技术发展和创新实践活动的运行规律,本文尝试将科学哲学研究中的“语境论”方法论引入到技术发展和创新的研究中,提出了“技术语境论”这一新的理论框架,用以分析整个技术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和特征。技术语境论既承认技术具有一定的内在自主性,又强调社会因素对技术实践活动产生的重要影响,认为技术锁定、技术路径依赖、技术方案、技术轨道等技术内在逻辑构成了技术发展和创新的技术语境,特定社会的政治因素、经济利益、军事目标、社会文化等组成了技术实践活动的社会语境,技术语境和社会语境共同构成了技术发展和创新的整体语境,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影响和塑造了技术的实践活动,技术运行的最终结果是技术语境和社会语境中多重语境要素相互博弈和协商的结果。 以技术语境论为基础,本文重新审视了技术发展和创新活动的各个具体阶段,采用理论建构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论述了技术语境论的内涵,同时也论证了技术语境论提出的意义。本文的要观点和结论如下 第一,技术设计要同时遵循技术语境和社会语境的范式要求,是形式逻辑和审美逻辑的统一,在技术的设汁过程中,工程师和技术专家在按照技术原理和理性逻辑等技术范式要求的基础上,往往将特定的社会利益和社会目标植入到设计过程中,并且根据社会技术语境的变化逐步调整技术设计的方向和内容。以技术的绿色设计理念为例,就是工程师和技术专家在技术设计阶段将改善生态和节约能源等环保意识植入技术产品的设计之中,以期技术产品在满足用户需求和特定社会目标的前提下,消耗能源最小,污染环境最少; 第二,技术选择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技术语境,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原则,不同的社会技术语境可能具有不同的技术选择,在技术发展和创新的不同阶段,技术选择的依据和主导因素也可能不同,合理的技术选择往往是系统考虑技术整体语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而做出的最优选择,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的自主创新过程正是我国特殊的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TD-SCDMA标准逐步过渡到TD-LTE标准,也是基于这一创新在我国的特定发展模式和整体语境状况而做出的理性选择; 第三,技术的扩散和应用不单单是技术进步推动的结果,也不仅仅是市场需求拉动的结果,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因素的影响,是多重异质性语境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技术和创新成果的成功扩散,需要建立一个支持其扩散和应用的社会技术语境,必须符合特定语境中的技术发展水平,符合地方社会的经济利益目标和社会文化习惯,甚至是政治军事的特殊要求。通过对技术史上的经典案例——电力技术革命的重新解读,本文详细考察了电力技术扩散的制度因素、需求维度、组织条件和社会文化因素,诠释了十九世纪末电力技术没有在英国大规模应用而在美国成功扩散的原因; 第四,将社会学习这一心理学概念引入到新技术社会化的研究中,提出了技术的社会学习理论,即技术学习,强调新技术需要通过一系列社会学习的过程,不断完善和改进,甚至是再创新,才能满足地方用户的具体需求,最终融入到地方社会中。以谷歌应用程序发明家软件工具为案例,本文详细分析了Android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这一新技术在扩散和应用过程中,通过技术学习进一步完善的过程,彰显j’技术用户的日常创新对于新技术社会化的重要贡献,也表明了技术学习对于新技术和创新成果扩散的重要意义; 最后,本文提出了语境论视野中的技术政策观——技术适应观,即合理有效的技术政策应该基于特定社会的整体社会技术语境,针对不同阶段的技术运行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强调技术政策的重点要从单方面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或者创造有利于新技术扩散和应用的良好社会语境,转移到如何从整体上为新技术建立一个支持其发展的社会技术语境,如何使得新技术适应特定的语境,这是一个双向适应的协同过程。然后,通过详细考察我国当前的三网融合创新实践活动,揭示了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地方语境及其变化对技术实践活动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当前我国三网融合存在的障碍和困境,提出只有符合中国特定社会技术语境的“中国式融合”才是我国三网融合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N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国盛;;芒福德的技术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付玉辉;;三网融合:格局之变和体制之困——我国三网融合发展趋势分析[J];今传媒;2010年03期

3 邢怀滨;技术的社会建构:理论探索与政策含义[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李桔元;;语境的多维研究——国内语境研究十年发展综述[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朱春艳;;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的内涵[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刘明;李兆友;;SST视角下对技术创新的再认识[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徐广涵;;从技术起源看TD-SCDMA的演进[J];电信科学;2007年06期

8 周其仁;三网复合 数网竞争──兼论发展中国电信产业的政策环境[J];电子展望与决策;1998年06期

9 包东智;;三网融合发展现状及其所产生的影响[J];广播电视信息;2010年06期

10 罗小布;;美国式“三网融合”不适合中国![J];中国数字电视;2009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郝凤霞;技术的社会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2 张秀武;技术设计的哲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3 孙启贵;技术与社会的创新及其协同演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尹文娟;托马斯·休斯技术系统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10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10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8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