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哲学视域下的主体间性思想探究

发布时间:2020-09-30 01:42
   主体间性作为西方现代哲学以来凸显出的一个重要维度,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并被广泛关注。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反映了现代哲学家对主体性困境的一种反思和超越。近代以来的哲学是强调主体性的认识论哲学,由于仅从认识论角度过分地强调人的理性,陷入了一种主客二分的矛盾当中,使得人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确立,其后果是人只作为自我理性的独白,最终走向了“主体唯心论”。这就导致当代哲学家们——从胡塞尔到哈贝马斯,试图以主体间性维度为突破口,寻求解决近代哲学以来的“主——主”关系的缺失。然而当其在肯定主体间性的同时,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否定并抛弃了“主——客”关系,使主体间性的构想失去了现实根基。由此,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为主体间性问题的转向提供可能。 然而,马克思哲学则从实践唯物主义角度出发、从现实的社会实践根基出发,使主体间性这一视角得到更为合理的解释:在马克思看来,主体间性内在于实践中,即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统一于人类的现实实践活动中,实现着“主—客”关系和“主—主”关系的统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西方哲学家们失去“客体底版”的单纯主体间性。这样一来,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主体间性不仅为实践拓展着新的理论内涵,更丰富和完善着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体系,为我们解决时代问题提供着新的可能。 总之,本文通过说明主体间性转向的时代背景,以及对西方的主体间性理论探析,概括了西方的主体间性思想存在着困境、乃至自身难以解决的多重矛盾问题之轮廓,并以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审视西方主体间性思想,将马克思哲学的主体间性,置于更加合理的理论解释能力与规定性当中,对理论界及现实社会具有一定的重要启示。
【学位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B01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主体间性问题的提出
    2.1 主体间性转向的背景
        2.1.1 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矛盾
        2.1.2 社会历史背景
        2.1.3 现代哲学的发展导向
    2.2 主体间性转向的反响
    2.3 主体间性的内涵
    2.4 主体间性转向困境
第3章 西方主体间性思想的多维探析
    3.1 现象学之维
    3.2 生存论之维
    3.3 交往理性之维
    3.4 西方主体间性思想价值与局限
        3.4.1 研究价值
        3.4.2 局限性
第4章 马克思哲学主体间性思想
    4.1 思想基础
    4.2 基本内涵
        4.2.1 人的社会性体现主体间性
        4.2.2 主体间性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4.2.3 资本主义主体间性的异化
        4.2.4 主体间性的“共时性”
        4.2.5 主体间性的“历时性”
    4.3 逻辑构架
    4.4 理论价值
        4.4.1 立足现实土壤
        4.4.2 重在历史生成
        4.4.3 摒弃主观抽象
第5章 主体间性思想的启示
    5.1 现代性危机的化解
    5.2 人文关怀的彰显
    5.3 可持续状态下的和谐
    5.4 文化交往的内驱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尤晓刚;;后语言哲学视域下主体间性的建构[J];考试周刊;2009年41期

2 赵艳;;主体间性视域下器乐教学的双向配合[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3 梁彦隆;主体间性与环境问题——兼谈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2期

4 孙庆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重建主体性的理论诉求[J];学术交流;2004年07期

5 肖Y

本文编号:2830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30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a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