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根据——关于生命幸福观的探究
发布时间:2020-09-30 00:00
人们普遍认为,幸福就是需求的满足,或者是精神的纯粹自由。这种幸福观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悖论;并随着全球化浪潮而走向自己的反面。 本文认为以往幸福观的困惑之根本在于脱离人的生命构建来理解幸福。把幸福看成是外在于人的生命的一种行为。同时把人的生命本身看成是事先确定的,人的一切行为均是满足确定的生命的需要。这样,幸福就成了满足生命需要的同义词。传统观点认为,人的需要由匮乏产生。需要就是生命由于短缺而产生对某种事实的依赖性。人的生命就是由需要与满足的矛盾所决定的。幸福是否实现也在于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这种幸福观是竞争社会的产物,幸福不会充足实现。 在自由人联合的社会,劳动不是出于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活动,而是人生命行为。人们全身心的投入,甚至忘记了周边的一切。工作中所创造的一切,已经不再是供人消耗掉的物品,它是个人对事物理解的结晶物。正是无数个凝结了每个人理想的的结晶物,构成了永恒影响人的行为的非价值化的意义世界。 意义世界也是人的生命世界。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独立的,均以逻辑影响的方式,不断丰富着人类的意义世界。反过来,每个人又受意义世界的影响。 意义世界使每个人都与世界保持思想、行为的一致。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归属这个世界,贡献自己的独特思想、卓越的行为、感人的品质,丰富意义世界的内涵;个人瞬间感知并与意义世界融为一体,获得自己的生命。在意义世界中,个人一切行为都是弥散的,一切均处于不断扩张之中。因此,个人一旦意识到了自己思想的独特、行为的卓越、品质的感人,就会产生永恒地拥有意义世界之感。同时获得尊严、尊重、尊敬、归属。此时,个体把自身的卑微与崇高相联结,获得了一种非占有式的幸福,也就是被历史承认的幸福。 人即不依赖于占有物,又不把自己奉献给自己之外的他人,而是执着地追求自己与整体世界的关系构建。它把世界的存在样式的丰富与自己的生命构建相等同。它既不把世界当工具,也不把自己当工具。而是把世界看成由于无数个人的影响而不断丰富起来的整体。人在与世界同一中,不是占有多少现实,而是直接拥有了世界中的一切可能。一切可能,对人而言仅是一种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拥有一切社会关系,就会形成生命充实的状态。人的生命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由拥有一切社会关系的而产生的充实的状态。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B038;B82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1.3 民生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关于幸福理论的实践前提研究
1.2.2 关于幸福内涵的研究
1.2.3 关于幸福实现的研究
1.2.4 关于幸福指数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创新
第2章 价值崇拜——幸福丢失的理论根源
2.1 价值追求桎梏人的生命
2.1.1 价值观与人的生存压迫
2.1.2 价值论幸福观的理论难题
2.1.3 价值取向与悲观主义
2.2 线性世界与价值幸福论
2.2.1 线性理论与价值追求的局限
2.2.2 劳动异化与幸福丧失
2.3 传统价值论幸福观批判
2.3.1 主客分离说——宗教幸福观
2.3.2 主客同一说——感性主义幸福观
2.3.3 主存客消说——理性主义幸福观
第3章 意义追寻——幸福存在的根据
3.1 意义是生命的影响力
3.1.1 意义存在的哲学反思
3.1.2 意义的存在——影响力
3.1.3 意义是可能性的存在
3.1.4 意义是构建内含可能性的关系
3.1.5 意义是生命的创造方式
3.1.6 意义的艺术表达
3.2 非线性世界与意义人生观
3.2.1 非线性理论综述
3.2.2 非线性理论引发社会科学领域思维变革
3.2.3 网络催生自由人联合体
第4章 生命构建——幸福的目的
4.1 人的本性与本质
4.1.1 本性与本质
4.1.2 人本性
4.1.3 人的本质的实践性
4.2 人的生命特征
4.2.1 人的生命特征是实现实践模式的不断超越
4.2.2 人的生命的活动特点和特征
4.3 个体生命社会化
4.3.1 生活是为了生命
4.3.2 生命的基本矛盾
4.3.3 理想化的生命是面对生活
4.3.4 创生人类理想社会
4.4 消耗环境和生命环境化
4.4.1 生命环境化的前提
4.4.2 环境生命化
4.4.3 状态世界
4.5 生命与死亡
4.5.1 生命的涵义
4.5.2 死亡的恐惧
4.5.3 人生不朽
第5章 生活方式——幸福的基石
5.1 生活方式是生命方式
5.1.1 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与幸福的缺失
5.1.2 完全生活方式时期
5.2 生活方式中两个有关幸福的问题
5.2.1 欲求财富与心理痛苦
5.2.2 生活方式变革与幸福变迁
5.3 美化生活环境
5.3.1 生活环境艺术化
5.3.2 环境雷同扼杀生命
5.4 状态人生
5.4.1 消费消蚀生活
5.4.2 生活是一种生命状态
5.4.3 淡泊是人生最高状态
第6章 幸福是生命的祈求
6.1 幸福是生命构造
6.1.1 维护生命与形成生命
6.1.2 日常需求神圣化与快乐幸福观的悖论
6.2 分离是幸福的反面
6.2.1 分离是社会关系的丢失
6.2.2 美使世界融合
6.3 幸福的真谛
6.3.1 需求与幸福
6.3.2 幸福的起因
6.3.3 幸福内涵界定
第7章 幸福的实现
7.1 感通人生幸福
7.1.1 幸福需要感通
7.1.2 感通是知晓生命
7.1.3 感通人生境界
7.2 编织幸福关系网络
7.2.1 幸福依存于关系
7.2.2 人群是幸福的蓄水池
7.3 构筑幸福桥梁
7.3.1 自由是幸福的桥梁
7.3.2 尊敬是幸福关系的纽带
7.3.3 归属是幸福的实现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B038;B82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1.3 民生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关于幸福理论的实践前提研究
1.2.2 关于幸福内涵的研究
1.2.3 关于幸福实现的研究
1.2.4 关于幸福指数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创新
第2章 价值崇拜——幸福丢失的理论根源
2.1 价值追求桎梏人的生命
2.1.1 价值观与人的生存压迫
2.1.2 价值论幸福观的理论难题
2.1.3 价值取向与悲观主义
2.2 线性世界与价值幸福论
2.2.1 线性理论与价值追求的局限
2.2.2 劳动异化与幸福丧失
2.3 传统价值论幸福观批判
2.3.1 主客分离说——宗教幸福观
2.3.2 主客同一说——感性主义幸福观
2.3.3 主存客消说——理性主义幸福观
第3章 意义追寻——幸福存在的根据
3.1 意义是生命的影响力
3.1.1 意义存在的哲学反思
3.1.2 意义的存在——影响力
3.1.3 意义是可能性的存在
3.1.4 意义是构建内含可能性的关系
3.1.5 意义是生命的创造方式
3.1.6 意义的艺术表达
3.2 非线性世界与意义人生观
3.2.1 非线性理论综述
3.2.2 非线性理论引发社会科学领域思维变革
3.2.3 网络催生自由人联合体
第4章 生命构建——幸福的目的
4.1 人的本性与本质
4.1.1 本性与本质
4.1.2 人本性
4.1.3 人的本质的实践性
4.2 人的生命特征
4.2.1 人的生命特征是实现实践模式的不断超越
4.2.2 人的生命的活动特点和特征
4.3 个体生命社会化
4.3.1 生活是为了生命
4.3.2 生命的基本矛盾
4.3.3 理想化的生命是面对生活
4.3.4 创生人类理想社会
4.4 消耗环境和生命环境化
4.4.1 生命环境化的前提
4.4.2 环境生命化
4.4.3 状态世界
4.5 生命与死亡
4.5.1 生命的涵义
4.5.2 死亡的恐惧
4.5.3 人生不朽
第5章 生活方式——幸福的基石
5.1 生活方式是生命方式
5.1.1 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与幸福的缺失
5.1.2 完全生活方式时期
5.2 生活方式中两个有关幸福的问题
5.2.1 欲求财富与心理痛苦
5.2.2 生活方式变革与幸福变迁
5.3 美化生活环境
5.3.1 生活环境艺术化
5.3.2 环境雷同扼杀生命
5.4 状态人生
5.4.1 消费消蚀生活
5.4.2 生活是一种生命状态
5.4.3 淡泊是人生最高状态
第6章 幸福是生命的祈求
6.1 幸福是生命构造
6.1.1 维护生命与形成生命
6.1.2 日常需求神圣化与快乐幸福观的悖论
6.2 分离是幸福的反面
6.2.1 分离是社会关系的丢失
6.2.2 美使世界融合
6.3 幸福的真谛
6.3.1 需求与幸福
6.3.2 幸福的起因
6.3.3 幸福内涵界定
第7章 幸福的实现
7.1 感通人生幸福
7.1.1 幸福需要感通
7.1.2 感通是知晓生命
7.1.3 感通人生境界
7.2 编织幸福关系网络
7.2.1 幸福依存于关系
7.2.2 人群是幸福的蓄水池
7.3 构筑幸福桥梁
7.3.1 自由是幸福的桥梁
7.3.2 尊敬是幸福关系的纽带
7.3.3 归属是幸福的实现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子旗;董Z赯
本文编号:28304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30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