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的实践观及其中国效应
【文章目录】:
一、实用主义的效果论和实践观
(一)实用主义哲学之效果
(二)实用主义哲学之实践
二、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一)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对比
(二)实用主义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三、实用主义实践观的中国效应
(一)对于中国科学研究的影响
(二)对于中国商业发展的影响
(三)对于中国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增福;;马克思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交融与碰撞——近五十年实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悉尼·胡克思想研究述评[J];理论月刊;2014年06期
2 汪丽华 ,谢云;生存的意味[J];哲学动态;1992年11期
3 ;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奋斗[J];社会科学;1986年02期
4 乔治·诺凡克 ,徐崇温;实用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对立[J];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02期
5 肖磊;孟小月;金鑫;;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当代意义[J];湘潮(下半月);2012年01期
6 白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五四时期的历史轨迹[J];学术交流;2014年01期
7 周睿;;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J];亚太教育;2016年34期
8 杨学功;;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出场语境和理论形态[J];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3年00期
9 闵永昌;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纲要[J];南京社会科学;1990年02期
10 方可人;;论五四前后胡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影响[J];文教资料;2013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3)[C];2009年
2 谭群玉;周兵;;新哲学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3 张海夫;;契合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A];孔学研究(第十九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任平;;论马克思主义的慈善观[A];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9)[C];2009年
5 刘新庆;;新文化运动中的三次文化论争——兼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A];“红色文化论坛”论文集——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C];2012年
6 郑广斌;吕春凯;;解读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高惠珠;;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新境界[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8 王凤才;;近年来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动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9 鲍宗豪;;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求理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10 纪如曼;;始终“亲密”着,却从未“联姻”——萨特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述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潇潇;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大众化这篇大文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王秀华;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N];河北日报;2019年
3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建忠;辩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同一性与差异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4 华侨大学生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王福民;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现实指归[N];厦门日报;2019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王士皓;在概念史中研究马克思主义术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6 整理 湖南日报记者 黄晗 通讯员 周超敏;李达故居: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阵地[N];湖南日报;2019年
7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 黄志军;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人的存在方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8 记者 武勇;关注马克思主义解释史发展新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9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符得团;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时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主任 丁国旗;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N];中国文化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爱芳;分歧之辩: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D];苏州大学;2009年
2 王梅清;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D];武汉大学;2013年
3 张景先;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骆徽;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6 刘东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论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内在根据[D];黑龙江大学;2001年
7 刘皓;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董爱玲;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会通与融合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9 王宵前;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实践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10 曹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亚琴;第三条道路:有机马克思主义评析[D];河南大学;2017年
2 姜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3 王晴;1919-1927年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张晓霞;1927-1937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5 董银苹;五四时期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探索之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年
6 丁婵娟;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D];东北大学;2013年
7 邢笑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儒家文化底蕴[D];鲁东大学;2016年
8 黄春明;论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郑甜甜;浙籍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6年
10 张志伟;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345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34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