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共生”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0-10-10 11:11
   20世纪是对抗、战争、发展的世纪。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过分的扩张了人类的主体性,人类中心主义所弘扬的主体性是一种片面发展的主体性,这种片面性肢解了人的自我个性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不仅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战争,而且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紧张对峙,人变成了“异化人”,个人在社会发展中只得到片面的、畸形的发展。随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发展,“共生”是解决人类异化、解决人类发展片面性的途径。本文通过对“共生”特征、时代背景、理论意义、时代意义的分析,阐明了“共生”理论是新时代的生存哲学。 在人类迈入21世纪之时,我们若要建立一种美好的新世纪,就要求我们全面深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主体三者之间的“共生”原理,努力减少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对抗,不只向自然索取,而且还要对等地给予与维护,建立人与自然的对称互惠与和谐平衡的共生机制。也就是说,既然我们承认人与自然是一个“共生”的生态系统,那么我们就应当考虑赋于自然以相应的主体权利,从而把道德的关怀扩大到动物世界以及所有的生物个体,从而使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或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得以可能。而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人类世界进入多极共存、强权、不平等与垄断依然存在的格局下,只有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遵循“共生”原理,只有经济合作,主权平等,互惠互利,才能由共同生存到共同发展。我国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也是“共生”理论的具体体现,必将对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伟大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总之,把握“共生”将有助于我们以积极的姿态去寻找和开拓到更为和谐、更为康健的、更为自由的生活世界,“共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时代在疾呼“共生”,“共生”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所以,21世纪是“共生”的伟大时代。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B08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共生”理论的产生及其意义
    1.1 “共生”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1.2 “共生”理论的理论意义
    1.3 “共生”理论的时代意义
2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走向“共生”
    2.1 “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
    2.2 人的异化与异化的超越和复归
    2.3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3 “共生”时代各种关系的辩证性
    3.1 人与自然共生态
    3.2 人与社会共生态
    3.3 人与人共生态
4 全球化进程中的“共生”精神
    4.1 全球化呼唤“共生”理论的建立
    4.2 全球化中的价值冲突与价值整合
    4.3 构建全球“共生”精神,重建人类共同家园
5 “共生”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5.1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
    5.2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5.3 构建人、自然与社会协调“共生”的科学发展观
6 结束语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运奎;;共生理念引领下的共生性课堂建构[J];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2 侯旭;;论话语学“交往语境”范畴[J];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11期

3 王涛;;“共生”视域下隔代教育的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12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运奎;共生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德怀;共生视野下高中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缪莉;V.S奈保尔作品的文化“共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肖立胜;历史文化名城护城河域保护与更新规划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之伟;大城市周边地区组团规划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8年

6 刘丽;生态学视野下的古镇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徐华乾;探索与共生[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351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351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9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