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朱熹自然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2 22:34
   朱熹是南宋儒家的杰出代表,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融合儒、释、道三家,建构起自然、人生与社会相统一的思想体系。在朱熹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中,“自然观”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宇宙观”、“生命观”和“天人观”,分别体现了朱熹对于宇宙的认知,对于生命的看法和对于天人关系的观点。朱熹的“自然观”集中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的总看法和根本认识,是其哲学思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两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得到高度繁荣,科技文明的进步也达到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时刻,这些正是朱熹“自然观”产生的现实环境和时代因素。传统儒家的自然思想是朱熹“自然观”形成的重要理论渊源,北宋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的有关自然哲学的理论是朱熹“自然观”形成的学术背景。朱熹的“自然观”体现了对传统儒家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相即相融”和谐共存思想的继承,和对周敦颐的“太极观”、张载的“气化论”、邵雍的宇宙生成论以及二程的“理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先秦儒家关注自然的思想和北宋儒家自然哲学思想融汇于朱熹的“自然观”中,体现为对于茫茫宇宙的探索,对于生命的理性探究,和对于天与人和谐共生的思考。 朱熹的“宇宙观”认为“理”是宇宙形而上的本原,“气”是宇宙形而下的根源,气的运动形成宇宙万物,同样也因为气的运动变化促进宇宙结构的形成。宇宙的结构就是:宇宙中充满了气,无形无质的天在地之上,悬浮在气中的地在中央,天地之间就是由气的运动而形成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等物事。气是宇宙万物的物质性根源,是实体性的存在,气的运动是宇宙形成的动力,而气的运动就体现为“动与静”和“变与化”的形式,宇宙间的种种天体运动和天地之间的种种自然现象正是宇宙运动的体现。朱熹的“宇宙观”不仅体现了他对于宇宙的本原、宇宙的生成、宇宙的结构和宇宙的运动的理性思考,而且在其“自然观”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生命观”和“天人观”的理论基础。 朱熹的“生命观”认为理是生命的本原,世间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气的凝聚而生成,生命的过程有始有终,体现为人的生命是有生有死的,因而要尽力实现生命的价值。人的生命价值不仅在于生命本身,更在于生命所蕴含的道德价值,所以人要坦然面对生与死,做到“安于死而无愧”,淡然面对理与欲,强调道德自律精神。在现实中,人要以修身来不断培育和充实生命的内在善性,完善道德生命。朱熹的“生命观”发展了儒家关于生命的思想,是对于生命的本原、生命的形成、生命的过程和生命的价值等方面有意义的探索,体现了朱熹对生命的理性认知和对于现实人生的感性理解。朱熹的“生命观”是在“宇宙观”的基础上,将天之道联系于人之道,是对于人类生命的整体把握。 朱熹的“天人观”是关于天、人及二者相互关系的理论,继承传统儒家天人观中有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加以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强调人作为“天地之心”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天人所为各自有分的意蕴,强调了人的主体精神。主要内容为:天人本只是一理、天与人和谐共生、人是天地之心以及“循理而行”的实践。朱熹的“天人观”以天和人的关系为中心,既考虑到自然的化生万物,发育万物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人的价值,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人懂得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理,便会自觉地参赞天地之化育,便会在行动上促使万物生命蓬勃发展。“天人观”是在“宇宙观”和“生命观”的基础上,将天之道与人之道结合起来,体现对于整个大自然的探索和理解。 朱熹的“自然观”体现了对于佛家和道家思想的吸收和创新。在“宇宙观”方面,朱熹吸收佛家的宇宙形成和道家的宇宙形成与运动等相关思想因索。在“生命观”上,汲取佛家思想中珍惜生命的观点和道家生命观中关于生命产生与形成思想等合理因素。在“天人观”上,融汇了佛家重视发挥心的主观作用的因素和道家“自然观”中所强调的“天人一体”的意蕴。在以上基础之上,朱熹的“自然观”突出儒家重视道德的价值取向,既体现了对于宇宙、生命和自然万物的现实关怀,也注重对于人类生命德性价值的理性思考,更加强调人类在天人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 朱熹将他对宇宙的关注,对生命的关爱和对自然的关心溶注于其哲学思想之中,虽然他没有明确提出“自然观”这一概念范畴,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处处体现出关注自然、关心生命的思想倾向。朱熹的“自然观”对于其弟子、后学以及后世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科技高度发达,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朱熹的“自然观”仍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不可忽视的现代价值。
【学位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B244.7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研究之缘起与意义
    二、前人研究综述
    三、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朱熹自然观的形成
    第一节 朱熹自然观产生的现实因素
        一、朱熹自然观产生的时代
        二、朱熹自然观产生的科技因素
    第二节 朱熹自然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朱熹对于传统儒家自然思想的传承
        二、朱熹对于“北宋五子”有关自然哲学的思想的整合
    第三节 朱熹自然观产生和形成的主观因素
        一、朱熹的求学经历
        二、探究天人之际的热忱
第二章 朱熹自然观之宇宙观
    第一节 宇宙的本原
        一、理是万物之一原
        二、太极是理之极致
    第二节 宇宙的生成
        一、气是生物之具
        二、阴阳五行是生物之质
        三、气以成形
    第三节 宇宙的结构
        一、气之流行充塞宇宙
        二、天与地
        三、天地之间
    第四节 宇宙的运动
        一、动与静
        二、变和化
        三、宇宙运动的自然现象
第三章 朱熹自然观之生命观
    第一节 生命的本原
        一、理在天地万物之间
        二、理在人心是之谓性
    第二节 生命的形成
        一、万物皆受气而生
        二、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第三节 生命的过程
        一、生与死
        二、鬼神与魂魄
    第四节 生命的价值
        一、坦然面对生与死
        二、正确对待理与欲
        三、修身以养护生命
第四章 朱熹自然观之天人观
    第一节 天人本只一理
        一、苍苍之谓天
        二、天即人 人即天
    第二节 天与人和谐共生
        一、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二、天人所为 各自有分
    第三节 人者天地之心
        一、人是天地中最灵之物
        二、参天地 赞化育
    第四节 循理而行的实践
        一、即天下之物而格
        二、理会与践行
        三、所以然之理与所当然之则
第五章 朱熹自然观对于佛家道家思想的融合吸收
    第一节 朱熹与佛家道家的关系
        一、朱熹出入佛老的现实经历
        二、朱熹对于佛家和道家思想的批判
    第二节 朱熹宇宙观对于佛家道家思想的吸收
        一、宇宙观对于佛家思想的吸收
        二、宇宙观对于道家思想的吸收
    第三节 朱熹生命观对于佛家道家思想的融合
        一、生命观对于佛家思想的融合
        二、生命观对于道家思想的融合
    第四节 朱熹天人观对于佛家道家思想的汲取
        一、天人观对于佛家思想的汲取
        二、天人观对于道家思想的汲取
第六章 朱熹自然观的影响和现代价值
    第一节 朱熹自然观对朱子门人的影响
        一、朱熹的宇宙观对于其弟子的影响
        二、朱熹的生命观对于其弟子的影响
        三、朱熹的天人观对于其弟子的影响
    第二节 朱熹自然观对于后世的影响
        一、朱熹自然观对于后世哲学思想的影响
        二、朱熹自然观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影响
    第三节 朱熹自然观的现代价值
        一、关心宇宙
        二、关爱生命
        三、关注自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良;朝鲜朱子学的传播与思想倾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李霞;;老庄道家生死观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王成兴;朱熹的天文气象研究评析[J];安徽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4 王国良;朱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传统的再诠释[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刘兴邦;论朱熹理欲观的价值义蕴[J];船山学刊;1995年02期

6 张俊;;朱熹思想与佛教关系[J];船山学刊;2007年04期

7 乐爱国;朱熹:一位被遗忘的天文学家[J];东南学术;2002年06期

8 朱人求;朱熹哲学的生命意识[J];东南学术;2005年02期

9 康宇;;论儒家自然哲学体系的建构[J];东岳论丛;2009年07期

10 吴洲;朱熹理气共时性相即思路与其天理人欲观的内在矛盾[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年06期



本文编号:28383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383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6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