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一分殊”理念下的朱熹哲学
发布时间:2020-10-18 10:11
朱子哲学博大精深,如何接近这一深邃的思想殿堂?诸多先贤和时贤,已指点出多种门径。本论文借“理一分殊”思想之“通孔”管窥朱子哲学,以期为解读朱子哲学提供一个新的尝试。 “理一分殊”说在朱子思想发展历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使朱子从早年泛滥于佛老转向为专一于儒家。论文指出朱子承接儒学开新之任务,志于突破词章之学、训诂之学之园囿,将儒学构建为“通道”之学。在这一构建过程中,朱子哲学面临着两大任务,其一需开拓形上形下贯通、即超越即内在的形上理境,其二要开拓内在心性修养和外在读书穷理相结合的工夫路向。论文围绕朱子对“理一分殊”意蕴的深化以及深化后的“理一分殊”理念在其哲学中的贯彻两大问题,探究了“理一分殊”理念在完成上述两大任务时所透显的慧识。 论文首先对“理一分殊”之所是进行了厘清,认为“理一分殊”思想涵具着伦理、形上学、工夫论三重意蕴。其中,朱子对“理一分殊”形上学和工夫论意蕴的揭示,起到了重要作用。 “理一分殊”说的提出,是厘定儒家仁爱说和墨家兼爱说分际的产物,其自被提出就涵具着伦理意蕴。程颐在吸取战国时期孟子和夷子关于“爱有差等”和“爱无差等”等问题论辩成果的基础上,坚持“爱有差等”的立场,首揭“理一分殊”说,提出了“《西铭》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则二本而无分”的主张,为推重“理一”的《西铭》“民胞物与”说,补充了“而分殊”的内容。程颐认为在不同的伦理情景下,有着具体不同的道德规范,但这些具体的道德规范都共本着同一个形上根据(即“仁体”)。这种不同道德规范都共本同一个形上根据的情形,彰显为“理一”;这一形上根据在不同伦理职分中,按不同的等差,次第发用为不同的道德规范的情形,又体现为“分殊”。 由于儒家所讲的伦理道德,不仅仅囿于道德科目,它还具有超道德祈向,可以接近形上学,所以在程颐那里具有伦理意涵的“理一分殊”,可以由伦理维度进入形上学维度。朱子认为不仅仅“民胞物与”思想彰显了“理一分殊”之旨,而且《西铭》全篇都透显了这一思想。他还超越《西铭》语境,从横和纵两种向度,将“理一分殊”由一个伦理命题发展成为一个典型的形上学命题。论文认为朱子对“理一分殊”形上意蕴的开显,是由形上和形下相分的理路出发的。然而,与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B244.7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理一分殊”说的提出
(一) 《西铭》明理一而分殊
1、秦汉以来学者所未到
2、疑其近于兼爱
3、扩前圣所未发
(二) 墨氏则二本而无分
1、孟夷之辫
2、一本与二本
3、义内与无义
(三) 称物而平施
(四) 万理归于一理
二、合天地万物,只是一理
(一) 句句见“理一分殊”
1、不相夹杂
2、只是一个天人
3、一统而万珠
4、只是一个道理
(二) 非理一而分则殊
1、定其分于一体
2、共相与殊相
3、不是割成片去
(三)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
1、理是那条理
2、所以然与所当然
3、理搭在阴阳上
(四) 超然会太极
1、天固是理
2、太极只是一个理
3、物物有一太极
(五) 天地以生物为心
1、须要知得他有心处
2、所以复者,则有自来
3、只是一个天地之心尔
三、圣人未尝言理一,多只言分殊
(一) 所难者分殊耳
(二) 参悟“一贯”
1、理无小大
2、是万殊处难认
(三) 心与理一
1、性只是理
2、理便在心之中
3、儒释之异
(四) 居敬穷理
1、涵养用敬
2、格物致知
3、如车两轮
(五) 圣人难为
1、圣人可学而至
2、圣人则动以天
3、圣人未有不多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46164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B244.7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理一分殊”说的提出
(一) 《西铭》明理一而分殊
1、秦汉以来学者所未到
2、疑其近于兼爱
3、扩前圣所未发
(二) 墨氏则二本而无分
1、孟夷之辫
2、一本与二本
3、义内与无义
(三) 称物而平施
(四) 万理归于一理
二、合天地万物,只是一理
(一) 句句见“理一分殊”
1、不相夹杂
2、只是一个天人
3、一统而万珠
4、只是一个道理
(二) 非理一而分则殊
1、定其分于一体
2、共相与殊相
3、不是割成片去
(三)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
1、理是那条理
2、所以然与所当然
3、理搭在阴阳上
(四) 超然会太极
1、天固是理
2、太极只是一个理
3、物物有一太极
(五) 天地以生物为心
1、须要知得他有心处
2、所以复者,则有自来
3、只是一个天地之心尔
三、圣人未尝言理一,多只言分殊
(一) 所难者分殊耳
(二) 参悟“一贯”
1、理无小大
2、是万殊处难认
(三) 心与理一
1、性只是理
2、理便在心之中
3、儒释之异
(四) 居敬穷理
1、涵养用敬
2、格物致知
3、如车两轮
(五) 圣人难为
1、圣人可学而至
2、圣人则动以天
3、圣人未有不多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凤彬;李彬;陶哲雄;;制度不变性与响应性的悖论——“德治”与“智治”两种组织治理模式的对比[J];中国软科学;2011年11期
本文编号:2846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46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