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李荣重玄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9 18:42
   李荣是我国唐代著名的重玄学家,是继成玄英之后的又一道教重玄学大师。李荣的重玄思想有其独到之处。李荣的重玄思想是以老庄的道家理论为基础,吸收佛教中观思想,特别是初唐盛行的佛教三论宗的思想,熔铸成具有独特思辨思维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特别是重玄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李荣的思想从确立“虚寂大道”开始,把李荣重玄思想的宇宙论、真性论、修养论、理国论等思想自上而下依次铺展开来进行阐述。下面简要介绍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简要的介绍了李荣重玄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现当代对李荣思想的研究成果,继而提出本文的创新之处及写作方法。 第二部分,介绍了李荣波折的一生和主要著作。李荣,四川绵阳人,唐代高宗时期道教的“老总魁首”,通过与佛教的辩论扬名长安。李荣的著作大都已经佚失,留于后世的仅有《老子注》,其他著作在《西升经集注》和《道德经玄德纂疏》中可以略窥一斑。本文主要依据了蒙文通校辑的李荣《老子注》,配以《道藏》中的《西升经集注》和《道德经玄德纂疏》对李荣的思想进行分析研究。 第三部分,本部分用了六章介绍了李荣的主要思想。从他运用重玄方法阐明“虚寂大道”开始,继而阐述了“虚中动气”的宇宙论,李荣认为“道”动而生天地,“道”通过“独化”而产生天地和世间万物。又通过真性论把人和“道”联系起来,认为人人皆有道性,通过“导致以归虚静”的修养方法就能到达最高理想的“道”。体现出了万物皆生于道,通过修养身心可以反本归根重归于道。最后论述了李荣的以道为主,以儒为辅的“无为”治国理论。 第四部分,论述了李荣重玄思想的价值与意义。李荣的重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发展了老子“道”的理论,对于老子的修身治国理论有了更完善的阐述,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更富有时代气息。李荣对“虚无大道”玄幻的论述符合道教的至上神的要求,对道教神学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文章最后介绍了李荣重玄思想对后世产生影响。
【学位单位】:四川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B24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研究对象
        1.1.1 李荣重玄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1.2 李荣重玄思想的研究意义
    1.2 李荣重玄思想研究现状
        1.2.1 涉及李荣思想研究的相关著作
        1.2.2 关于李荣重玄思想的相关论文
    1.3 本文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李荣的生平及著作
    2.1 李荣的生活时代
    2.2 波折的一生
    2.3 李荣的主要著作
第三章 “虚极之理”的道体论
    3.1 有无统一
    3.2 超绝言象
    3.3 独立存在
第四章 “虚中动气”的宇宙论
    4.1 本源论
    4.2 发生论
    4.3 价值论
第五章 “清虚自然”的真性论
    5.1 万物与道性
    5.2 理性与心性
    5.3 本有与始有
第六章 “玄之又玄”的重玄论
    6.1 “中道”思想
    6.2 “重玄”之道
    6.3 “三一”学说
第七章 “反本归根”的修养论
    7.1 批判错误的修养
    7.2 正确的修养方法
    7.3 修养的最终目的
第八章 “无为而治”的理国论
    8.1 道为国母的治国理念
    8.2 无为以政的治国方法
        8.2.1 自身修养
        8.2.2 君臣之道
        8.2.3 刚柔相济
    8.3 自然和谐的治国目的
第九章 李荣重玄学的意义与价值
    9.1 李荣重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价值
    9.2 李荣重玄思想对老子思想发展的意义
    9.3 对道教神学思想建构的贡献
    9.4 李荣重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祚鹏;;浅议《聊斋志异》三教合一的天道观[J];蒲松龄研究;2007年01期

2 郭淑新;神秘主义: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论冯友兰对神秘主义的诠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魏世民;;桐城派理论的发展和最后总结——论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郭淑新;余亚斐;;化宗教文化为人文文化——孔子“鬼神”观探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陈卫斌;;“为义”——墨子思想的价值指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6 崔显艳;;贾政形象诠释的儒家文化之矛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7 周洪;;广告的非宗教性信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8 王艳照;;痛并幸福着——陶渊明和他那个时代的二律背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9 王广大;曹一俊;;伊斯兰教末世论的思想沿革探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6期

10 卓大宏;“功夫”浅释[J];按摩与导引;199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8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敬宇;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雷丹;中国佛教与道教人生哲学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姜虹;钱穆的清代学术史著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梁月英;《韩非子》法治精神及其文学表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智慧;《豆棚闲话》与“三言”叙事艺术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付洁;道教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怪系列[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丽华;论施莱尔马赫宗教思想的浪漫性[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475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475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7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