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张岱年《天人简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0 22:29
   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关键性的思想重构和文化重组时期,特殊的时代和知识话语背景造就了一些卓越的中国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自从30年代以来,张岱年为中国哲学建构了一个更新的、更理想的模式,即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其实质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和人生哲学、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同时运用西方逻辑解析法之长,以弥补中国哲学之不足,提出一个面向未来的独特的哲学体系。本文以张岱年先生天人之学为切入点,以张先生的《天人简论》为基础,相关著作为补充,从存在论、知识论、伦理观、社会观、方法论等五个角度论述探索张岱年先生的天人之学。 第一章主要介绍性的论述了张岱年先生哲学体系的理论来源,即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中国的传统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以及西方逻辑实证主义。 第二章存在论,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论述了物、事、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物统事理”、“理在事中”的哲学命题,接着进一步证明了物质是本原,心为支流--“物源心流”。 第三章知识论,即认识论,着重论证了外部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的客观实在,即“离识有境”。知识是联结“内”(自我)、“外”(外部世界)的桥梁,而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第四章社会伦理观,结合中西方的差异,提出“与群为一,群己一体”的社会观与“充生以达理,胜乖以达和”的人生观。 第五章方法论的综合创造,实现了哲学上一个可能的综合,提出了“兼和”的思想,该思想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运用西方的逻辑解析法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范畴进行详尽的剖析。 第六章张先生的天人之学对于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当代中国哲学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张岱年先生天人之学思想的探讨论述,作者借以希望能够深化理论研究的深度,拓宽理论论域,完善张岱年先生天人之学学说理论的研究,同时期望对当前的和谐社会的建构和中国哲学的构建能够有所启发。
【学位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B26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张岱年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二、《天人简论》的文本脉络
     三、关于张岱年“天人之学”先行研究
第一章 张岱年“天人之学”的理论来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第二节 西方实证哲学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第二章 存在论
    第一节 天下为器理在事中
    第二节 物统事理物源心流大化三极
第三章 知识论
    第一节 离识有境
    第二节 知通内外真知三表
第四章 社会伦理观
    第一节 与群为一群己一体
    第二节 充生以达理胜乖以达和
第五章 方法论的综合创造
    第一节 永恒两一
    第二节 “兼和”——唯物、理想、解析
第六章 张岱年“天人之学”的时代意义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第二节 对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岱年,卫庶;传统理解和超越——张岱年先生访谈录[J];社会科学论坛;1999年03期

2 张岱年;张岱年:论当然[J];哲学动态;1997年02期

3 高增德;言学无倦 诲人有德──记张岱年先生[J];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01期

4 一彤;张岱年: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王中江;自然秩序与人间共同体生活理想——张岱年先生的“天人”会通思想[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韩莹;对国学大师张岱年的最后一次采访[J];今传媒;2004年04期

7 李明友;国学大师张岱年[J];神州;2004年06期

8 田然;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J];文史哲;1995年04期

9 刘墨;中国哲学的分析与综合之路——读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J];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05期

10 刘鄂培;“兼和”——张岱年先生哲学思想的精髓[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军平;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刘静芳;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苏晓晗;船山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王棋;荀爽易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夏雪;近三十年儒学发展思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海龙;传统“和”文化与和谐社会[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8 吴天智;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和谐观念及其当代转换[D];南开大学;2009年

9 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10 李淑敏;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的中国哲学观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风奇;张岱年《天人简论》研究[D];华侨大学;2008年

2 刘欣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张岱年“新唯物论”探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3 郑江华;张岱年哲学“综合创新”的思想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邱颖;论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熊次江;张岱年的伦理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湘潭大学;2007年

6 李宏宇;张岱年天人观及哲学方法之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郭文仪;明清之际遗民梦想花园的构建及意义[D];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

8 李国明;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9 周海涛;从“名士”到“遗民”[D];中南大学;2007年

10 许淼;动的天人合一[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49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49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0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