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天人简论》研究
【学位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B26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张岱年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二、《天人简论》的文本脉络
三、关于张岱年“天人之学”先行研究
第一章 张岱年“天人之学”的理论来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第二节 西方实证哲学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第二章 存在论
第一节 天下为器理在事中
第二节 物统事理物源心流大化三极
第三章 知识论
第一节 离识有境
第二节 知通内外真知三表
第四章 社会伦理观
第一节 与群为一群己一体
第二节 充生以达理胜乖以达和
第五章 方法论的综合创造
第一节 永恒两一
第二节 “兼和”——唯物、理想、解析
第六章 张岱年“天人之学”的时代意义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第二节 对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岱年,卫庶;传统理解和超越——张岱年先生访谈录[J];社会科学论坛;1999年03期
2 张岱年;张岱年:论当然[J];哲学动态;1997年02期
3 高增德;言学无倦 诲人有德──记张岱年先生[J];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01期
4 一彤;张岱年: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王中江;自然秩序与人间共同体生活理想——张岱年先生的“天人”会通思想[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韩莹;对国学大师张岱年的最后一次采访[J];今传媒;2004年04期
7 李明友;国学大师张岱年[J];神州;2004年06期
8 田然;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J];文史哲;1995年04期
9 刘墨;中国哲学的分析与综合之路——读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J];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05期
10 刘鄂培;“兼和”——张岱年先生哲学思想的精髓[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军平;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刘静芳;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苏晓晗;船山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王棋;荀爽易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夏雪;近三十年儒学发展思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海龙;传统“和”文化与和谐社会[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8 吴天智;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和谐观念及其当代转换[D];南开大学;2009年
9 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10 李淑敏;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的中国哲学观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风奇;张岱年《天人简论》研究[D];华侨大学;2008年
2 刘欣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张岱年“新唯物论”探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3 郑江华;张岱年哲学“综合创新”的思想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邱颖;论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熊次江;张岱年的伦理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湘潭大学;2007年
6 李宏宇;张岱年天人观及哲学方法之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郭文仪;明清之际遗民梦想花园的构建及意义[D];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
8 李国明;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9 周海涛;从“名士”到“遗民”[D];中南大学;2007年
10 许淼;动的天人合一[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49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49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