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个性”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1 01:34
   马克思“个性”思想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精华。马克思超越了以往一切哲学家抽象的个性学说,确立了实践的个性观。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个性”绝不是简单地追求“异类”,而是指现实的个人在实践中形成的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积极的社会特质的总和,它在实践中生成,并随着人类实践活动范围和层次的逐步扩展和深入而不断演进。马克思认为个性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之间的互动是一个辩证的、双向的过程。一个人只有获得了自由,成为自然、社会乃至自身的主人,成为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人,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个人。人作为个性的载体,不仅是一种特殊性的存在物,还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物,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历史中的实践的存在物,因而人的个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历史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社会性和阶级性的统一。人在变革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也改造着自身,在个性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人的本质力量、能力、主体性和价值得以实现。个性的发展也通过影响人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生产活动从而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乃至是整个社会的进步。马克思关于“社会三形态”的经典论述为我们提供了一把研究个性发展的钥匙,不仅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与把握个性和社会的关系留下了理论依据,并且为我们培养与树立科学的个性观提供了理论指导。首先,个性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个性的任何一种生成、发展和转变都是有其确定的原因的,绝不会是纯粹偶然的现象,我们应从人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找出某种具体的个性生成的原因和根据。其次,个性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是各式各样的,个性的性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追求、弘扬和倡导的个性应该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个性,是符合社会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要求的、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个性。最后,任何一个理论都是为实践服务的。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历史的和现实的条件要求我们弘扬和发展新时代的个性,即培养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生产劳动和教育的实践中为培养“时代新人”创造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和良好的精神保障。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038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马克思“个性”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黑格尔的“个性”思想
    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
    三、施蒂纳的“唯一者”
第二章 “个性”的历史生成及其演进
    一、个性是什么
        (一) “个性”的概念
        (二) 个性与人性
        (三) 个体和个人
    二、“个性”的历史生成
    三、“个性”的历史演进
        (一) 人的依赖关系下的“个性”萌芽
        (二) 物的依赖关系下偶然的个人的“个性”
        (三)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下的“自由个性”
第三章 “个性”的类别及其特征
    一、“个性”的类别
        (一) 类的个性
        (二) 群体的个性
        (三) 个人的个性
    二、个性的特征
        (一)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二) 历史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三) 社会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第四章 个性与发展
    一、个性与人的发展
        (一) 个性与个人能力
        (二) 个性与个人主体性
        (三) 个性与个人价值
    二、个性与社会的发展
        (一) 个性与生产力的发展
        (二) 个性与文化的繁荣
        (三) 个性与社会的进步
第五章 马克思“个性”思想的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个性和社会的关系
        (一) 个性是个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二) 个性的发展应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
    二、有利于我们科学地培养“时代新人”
        (一) 生产劳动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根本途径
        (二) 大力发展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三)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时代观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宏志;寇雅玲;;马克思没有“一般生产劳动”范畴[J];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0年00期

2 朱阳;;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困境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02期

3 万娜;;论“艺术生产”的生产劳动性与非生产劳动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03期

4 邓大松;;试论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学说[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5 周德英;;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的不同观点[J];经济学动态;1980年11期

6 智效和;;苏联经济学界讨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问题的一些情况[J];经济学动态;1981年08期

7 李成瑞;孙冶方;王积业;戴世光;;首都经济理论界座谈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J];经济学动态;1981年08期

8 杨坚白;于光远;钟兆修;杨春旭;;首都经济理论界继续座谈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J];经济学动态;1981年09期

9 陆建人;;索洛德科夫谈斯密的生产劳动学说[J];经济学动态;1981年11期

10 于俊文;;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经济学动态;198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寇雅玲;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2 陈红星;“第一生产力”的哲学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1994年

3 杨青;马列劳动思想及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继承与发展[D];苏州大学;2013年

4 陈志烨;一般社会中的劳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5 夏雪;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历史解读[D];中共中央党校;2016年

6 董宏鹰;劳动形塑人的精神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7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赵春艳;价值源泉与价值量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9 吴韬;马克思的劳动论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10 王海文;服务利益论[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丽;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研究[D];武汉大学;2019年

2 苏芬;分工演进、非生产劳动增长与平均利润率变动[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3 符雄辉;马克思“个性”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4 陈文光;汉越有关生产劳动俗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化内涵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7年

5 高耀芳;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6 焦阳;科技经济背景下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拓展及其当代意义[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7 文金刚;毛泽东关于干部参加生产劳动思想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8 刘贵来;新中国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欢;马克思需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晓歌;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49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49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2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