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荀况与“百家争鸣”时代之终结

发布时间:2020-10-21 21:19
   荀况是中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他的学说体系以儒家的理论为基础,综合吸收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成为战国后期“百家合流”的代表性人物。荀子的思想境界和学术成就标志着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百家争鸣”时代的终结。本文主要以文化史和学术发展史为视角,对荀子的思想学说和历史地位作出新的评价。 在内篇,笔者对荀况的学派属性进行了考辨,也就是围绕荀况如何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创新战国儒家思想体系的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将历代讨论荀况学派属性的诸家说法进行了回顾及述评;其次,通过分析诸家关于《荀子》成书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荀子》一书是研究荀子可以信据的重要资料。其次,从该书中笔者发现无论从文字还是学说思想,荀况都是完全符合汉代学者关于“儒家”定义的。最后,本文又针对荀子学说中的核心思想、他在儒家典籍的经典化问题及传承的地位及作用等方面进行考证,认为荀况是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又根据荀况对儒家经典整理、传承及其弟子中的分化情况,可知荀况在战国晚期儒家思想体系的形成以及后世儒家学术的发展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外篇中,笔者认为《荀子》书中有多处批评先秦诸子的文字。其出发角度是存在差异的,它的差异正体现了荀子治学的前后阶段性差异。本文针对《荀子》中批评其他诸子的文字和吸收其他诸子的文字,考证了荀况是如何吸收诸子的学说,并将这些纳入到他的儒家思想体系的。随后,本文又对荀况如何影响战国末期其他诸子的情况进行了探讨。 最后,本文通过对历代荀学研究总成绩的回顾,指出尽管历代学人在荀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时至今日还没有哪一位学者在荀学研究中把荀况置入特定的文化和学术背景下,对荀况及其学说给予准确定位,并作出全面、系统的评价。这就为本文的探讨留下了较大的学术空间。这正是本文要努力探索的新课题。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B222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绪论
    一、“百家争鸣”的形成与发展
        (一) “百家争鸣”时代赖以形成的独特学术背景
        (二) “百家争鸣”的出现及发展
    二、百家争鸣时代的终结
        (一) 从辩难争鸣到吸收互补
        (二) 思想交融与学术中心的出现
        (三) 第一个综合性诸子学派“黄老”的出现
        (四) 学者思想的多元化倾向及学术突变现象的出现
        (五) 学术思潮的总结倾向
    三、荀况是“百家争鸣”时代的终结者之一
        (一) 荀况成为“百家争鸣”时代终结者之一的原因
        (二) 荀况与“百家争鸣”时代的终结
        (三) 荀况在文化史、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 研究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内篇荀况批判继承原始儒家学术考
    第一章 荀况学派属性诸家说平议
        第一节 荀况为“儒家”说
        第二节 荀况为“黄老之学”说
        第三节 荀况为“法家”说
        第四节 荀况为“儒法过渡型”说
        第五节 荀况为“杂家”说
    第二章 从《荀子》一书中看荀况与原始“儒学”的关系
        第一节 《荀子》史料真伪分析
        第二节 《荀子》书中所见荀况与原始“儒家”的关系
            一、关于“儒”和“儒家”的概念分析
            二、《荀子》与“儒家”
            三、荀况思想与儒家学说
    第三章 荀况在先秦儒家典籍经典化及传承中的作用
        第一节 荀子与《诗》的传承
            一、荀子与《诗》的传授
            二、《荀子》引《诗》、论《诗》
            三、荀况在战国《诗》流传中的地位
        第二节 荀况与《书》的传承
        第三节 荀况与《春秋》的传承
        第四节 荀况与《易》的传承
        第五节 荀况与“礼”的传承
            一、荀况的核心思想——“礼”
            二、荀子与传世儒家《礼》经、传记的关系
        第六节 荀况与“乐”的传承
            一、《荀子·乐论》与《乐记》的关系
            二、《荀子》中的“乐”思想与儒家“乐”思想的关系考论
        第七节 荀况与儒家其他经典形成及传承
        第八节 荀况弟子中传承儒学的一派
    结语 荀子是原始儒家的殿军
外篇荀况总结先秦诸子学术考
    第一章 中国早期“学术”的分途与发展
        第一节 “学术”的含义的界定
            一、“学”字古义
            二、“术”字古义
            三、“学术”合称及其古义
        第二节 早期中国“学术”的渊源
        第三节 早期中国“学术”的萌发
        第四节 早期中国“学术”的建立
        第五节 早期中国“学术”的分途
    第二章 荀况总结融合诸子考
        第一节 荀况批判总结诸子考
            一、荀况思想的学术发展特点
            二、《荀子》一书的特点
        第二节 荀况融合诸子考
            一、齐国“稷下”之学的影响
            二、楚文化的影响
            三、三晋法家之学的影响
        第三节 荀况对“秦文化”的影响
            一、韩非、李斯对于荀况“术”的接受与发展
            二、荀况对《尉缭子》、《吕氏春秋》、《商君书》的影响
    结语
附篇“荀学”研究回顾
    第一章 近代以前的“荀学”研究
        第一节 战国至汉魏时期的“荀学”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荀学”
        第三节 宋明理学背景下“荀学”
        第四节 清代“荀学”的全面复兴
    第二章 近代以来的荀学研究
        第一节 清末至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前
        第二节 20 世纪20~40 年代的“荀学”研究
            一、现代学科知识背景下的“荀学”研究
            二、以“辨伪学”方法为中心的“荀学”研究
            三、社会史派的“荀学”研究
            四、以传统考据学术为核心的“荀学”研究
            五、“释古派”的“荀学”研究
        第三节 20 世纪的50~70 年代的“荀学”研究
            一、50~70 年代大陆地区的“荀学”研究
            二、50~70 年代港台地区的“荀学”研究
        第四节 80 年代以来的“荀学”研究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朴;;荀子教育思想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2 向仍旦;;荀子论儒学[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3 赵源一;荀子人性论的诠释[J];学术研究;2000年02期

4 汪高鑫;荀学研究的新拓展——《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述评[J];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02期

5 曲爱香;荀子的天人观是人类中心论吗[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侯敬峰;高亚萍;;荀子对教育的认知面面观[J];沧桑;2006年01期

7 楊向奎;;荀子的思想[J];文史哲;1957年10期

8 征勇;勤俭篇[J];江淮论坛;1963年02期

9 爱群;;荀子语言论拾零[J];云梦学刊;1980年04期

10 郭志坤;;荀子与百家之学[J];齐鲁学刊;198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铮;荀况与“百家争鸣”时代之终结[D];吉林大学;2008年

2 张小苹;荀子传经考[D];浙江大学;2011年

3 廉清;荀子荣辱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乔安水;荀子礼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6 姜登峰;荀子人性法律思想新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陈荣庆;荀子与战国学术思潮[D];西北大学;2007年

8 刘学;先秦诸子思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9 彭岁枫;荀子的礼法君子思想及其现实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继红;“分”与伦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荀子圣人观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2 张永光;荀子伦理思想及其现实价值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刚林;论荀子《乐论》的音乐美学[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睿婷;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白玉良;荀子理想社会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6 房登科;礼法同行天下治[D];扬州大学;2004年

7 金晖;荀子礼学思想的现代价值[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易波;性伪相分与凡圣异同[D];兰州大学;2011年

9 李瑶曦;孔荀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10 洪永稳;论荀子的文艺思想[D];安徽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506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506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6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