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3 15:09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与创新研究》是在国内外研究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与创新的基础而形成的多角度、全方位、全面系统研究毛泽东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的专论。论文提出了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命题为材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的观点。文章围绕这一观点从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毛泽东青年时期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在这一部分主要研究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受中国传统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等方面的影响,揭示了这一时期的毛泽东传统哲学的理论功底雄厚,受传统哲学的影响异常明显,连范畴命题都是直接从传统哲学中嫁接过来的,并且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倾向,但是青年毛泽东要求变革的思想却十分明确,而“变革必须首先变革哲学”的主张也旗帜鲜明。正是青年毛泽东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为毛泽东成熟时期哲学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哲学基础。 第二部分,毛泽东哲学成熟时期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这一部分研究了毛泽东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特别是延安时期,全面接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后由一个有明显唯心主义倾向的青年志士发展成为党的领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轨迹。研究了以《实践论》《矛盾论》为标志的毛泽东成熟时期哲学的主要质料基础——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研究了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命题、规律为形式,分析、批判、继承中国传统“一分为二”的朴素辩证法、“知”“行”关系的直观认识论、民本主义的历史观,并将其分析后留下的精华作为内容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第三部分,毛泽东哲学成熟时期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创新。这一部分研究了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继承的基础上的超越创新,特别是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一分为二的超越,形成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观点;对“生生不息之为易”的超越,形成了“新陈代谢是宇宙中不可抵抗的规律”的观点;对实事求是的超越,把一个纯学术的命题变成了认识论的核心命题,并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对传统的“民贵”“君轻”的超越,形成了“群众路线”的认识方法;对“民水”“君舟”的超越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归宿;对“民为本”的超越,形成了“兵民是胜之本”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 第四部分,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贡献及其局限。这一部分研究了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贡献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对中国传统进行了革命的改造,焕发了中国革命的青春,推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毛泽东从命题、范畴、规律各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形式进行了更新,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革命改造,同时,还研究了毛泽东具体对中国古代的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进行的革命改造,最终得出结论是:毛泽东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创新,一方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另一方面也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把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这就是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最大贡献。 这一部分还研究了毛泽东晚年在中国传统哲学发展中的局限,主要表现在毛泽东把矛盾推向极端,进而把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的关系确定为斗争性是“绝对的”,最后得出了“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七斗八斗,斗出一个红彤彤的世界来”的结论,并用这一结论指导实践。建国以来,特别是十年动乱,斗得天怒人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毛泽东还把实践的作用推向极致,过分地强调实践的作用,实际上具有经验主义倾向。这不能不说又是一个遗憾;他还把传统文化的民本主义推到了极端,鼓励群众运动,最终发展成为无政府主义,大跃进、十年动乱的认识论基础就是“以民为本,相信群众是首创精神”,最后搞得无法收拾,这应该是一个最大的遗憾。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毛泽东哲学理论博大精深,毛泽东本人的中国传统哲学底蕴非常雄厚,毛泽东一生致力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的改造,他成功了,成功的认识论基础是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正是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形式,中国哲学为内容形成的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这就是结论。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A841;B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第1章 毛泽东青年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借鉴、吸收
    1.1 哲学伦理学是改造中国的理论基础
    1.2 中国传统哲学对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的影响
        1.2.1 唯我主义的本体论
        1.2.2 万变不穷的发展观
        1.2.3 "重在行事"的认识论
第2章 毛泽东成熟时期哲学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
    2.1 毛泽东成熟时期哲学对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继承
        2.1.1 毛泽东对"相反相成"理论的继承
        2.1.2 毛泽东对"对立面的互相依存和转化"思想的继承
        2.1.3 毛泽东对古代朴素发展理论的继承
        2.1.4 毛泽东对古代朴素的新陈代谢是不可避免的思想的继承
    2.2 毛泽东成熟时期哲学对中国古代认识论的继承
        2.2.1 毛泽东对"行先知后"思想的继承
        2.2.2 毛泽东对古代知智—感性、理性认识思想的继承
        2.2.3 毛泽东对古代参验—实践标准的继承
    2.3 毛泽东成熟时期哲学对中国古代历史观的继承
        2.3.1 毛泽东对古代"民贵"、"君轻"思想的继承
        2.3.2 毛泽东对"君舟"、"民水"思想的发展
        2.3.3 毛泽东对"民吾胞"和"靠民"思想观念的继承
第3章 毛泽东成熟时期哲学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创新
    3.1 毛泽东成熟时期哲学对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上的创新
        3.1.1 理论形式的创新
        3.1.2 理论命题、范畴的创新
    3.2 毛泽东成熟时期哲学对中国传统哲学内容的创新
        3.2.1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传统朴素辩证法的创新
        3.2.2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传统知行论的创新
        3.2.3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传统"民本主义"历史观的创新
第4章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贡献及其局限
    4.1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贡献
        4.1.1 毛泽东把中国哲学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4.1.2 毛泽东推进了中国哲学向前发展
        4.1.3 毛泽东推进了中国哲学国际化的进程
    4.2 毛泽东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局限
        4.2.1 把"一分为二"绝对化
        4.2.2 把"民本"思想绝对化
        4.2.3 把"万岁"思想普遍化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归国;;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中的作用(下)[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1年03期

2 西马;;马克思主义:危机中的阅读时尚[J];黄金时代;2010年01期

3 张兵;;论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立足点[J];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1年04期

4 江洪明;;论毛泽东在哲学上的独创性贡献[J];社科与经济信息;1999年05期

5 ;文摘[J];红旗文稿;2011年11期

6 杨显平;;三十年来国内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述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钱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科学发展观[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1期

8 白芳;;“问题意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建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9 王金元;;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间性理论[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4期

10 杨逸;;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思潮[J];传承;2011年1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景阳;司法正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旭;真理还是权威[D];吉林大学;2008年

3 王玉平;二十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检视[D];南开大学;2005年

4 缪柏平;艾思奇哲学道路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侯依成;马克思哲学革命后的形而上学补写[D];吉林大学;2007年

6 郑杰;作为生活范畴的劳动[D];吉林大学;2012年

7 曹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徐震;哈贝马斯商谈政治观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启国;创新发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静;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栾静;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文清;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

4 刘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化进路[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韩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徐敏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世界视野[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白雪;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晓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曾鹏辉;论胡绳早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接受与传播[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毛赫男;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531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531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0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