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仁学》哲学思想研究
【学位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254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谭嗣同《仁学》哲学思想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谭嗣同《仁学》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个人经历
第二节 谭嗣同《仁学》哲学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一、佛学渊源
二、中学渊源
三、西学渊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仁学》哲学思想之仁学观
第一节 “仁为天地万物之源”
一、论仁的来源
二、对仁的阐释
第二节 “仁以通为第一义”
一、通有四义
二、通的性质与内涵
第三节 对谭嗣同仁学观的评价
一、伦理学意义
二、现实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仁学》哲学思想之以太说
第一节 以太不生不灭
一、以太是世界万物构成的物质本原并能够沟通世界万物
二、以太是万事万物的最高原则
第二节 以太与仁的关系
第三节 对谭嗣同以太说的评价
一、具有反封建色彩
二、包含人性论意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仁学》哲学思想之心力说
第一节 冲决网罗,解放心力
一、劫运
二、心力
三、以心力挽劫运
第二节 心力与仁的关系
第三节 对谭嗣同心力说的评价
一、思想启蒙
二、道德主义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仁学》的特点
一、本体之仁(创新性)
二、启蒙精神
三、渊源广泛
第二节 《仁学》的现代意义
一、使人重新审视人
二、体现人的超越性
三、使社会趋于和谐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晓红;;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近代社会研究[J];国际学术动态;2013年01期
2 朱明远;;浅析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特殊历程[J];开拓;1987年03期
3 王启伟;王翔;;翻译出版: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性启蒙[J];出版发行研究;2015年03期
4 汪信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6年02期
5 马艺铭;;浅析中国近代社会思潮[J];改革与开放;2013年10期
6 王日根;陈瑶;;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演迁研究的学术反思[J];学术研究;2010年01期
7 樊翠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中国近代社会史兴趣[J];世纪桥;2010年19期
8 郝平;韩晓莉;;中国近代社会史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33期
9 李志峰;;马克思评论中国近代社会的“世界历史”视野与方法[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温文芳;;中国近代社会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成功(教育);2008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靳环宇;晚清义赈组织(1876-1895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阳信生;湖南近代绅士阶层研究(1895—1912)[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靳志朋;文体、国体与国民:近代白话书写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4 尹倩;民国时期的医师群体研究(1912~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郭权;台湾内渡士绅施士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林林;社会“镜像”—中国近代风俗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2 李丽雯;谭嗣同《仁学》哲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年
3 张亚楠;何干之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论战的总结及其贡献[D];河北大学;2014年
4 陈为;博物馆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5 田明;邮政与中国近代社会[D];山西大学;2005年
6 程蕾;中国近代社会群体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7 谷春辉;中国近代社团与秘密会党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代莉;吴雁南先生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志凯;郑观应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浩;中国近代电影演员群体述略[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604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60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