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造主观世界
【学位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B03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研究意义
一、改造主观世界及其理论研究的普遍意义
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心理学关于改造主观世界问题的研究现状
二、组织管理学关于改造主观世界问题的研究现状
三、成功学关于改造主观世界问题的研究现状
四、教育学关于改造主观世界问题的研究现状
五、哲学关于改造主观世界问题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观点创新和研究方法
一、观点创新
二、研究方法
上篇
第一章 主观世界界说
第一节 主观世界理论的历史探源
一、西方古代的主观世界学说
二、中国古代的主观世界学说
三、西方近代的主观世界学说
第二节 主观世界的内涵和性质
一、主观世界内涵界定
二、主观世界性质
第三节 主观世界的结构
一、几种典型的主观世界结构理论
二、主观世界结构的综合理解
第四节 主观世界的功能和作用
一、主观世界的功能
二、主观世界的作用
第二章 改造主观世界释义
第一节 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史
一、中国古代儒、道、释三家关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
二、西方思想史关于改造主观世界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改造主观世界的定义
一、“改造”的含义
二、改造主观世界的主体和客体
三、改造主观世界的内涵
四、改造主观世界的特征
第三章 改造主观世界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改造主观世界的直接动因
一、个体改造自身主观世界的原因分析
二、群体和他人改造客体主观世界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改造主观世界的根本动因
一、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最初动因
二、社会现有客观条件决定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具体内容
三、历史合力决定人们改造主观世界活动的方向
第四章 改造主观世界的现实可能性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存在是前提条件
一、自我体验是主体产生改造主观世界的动机和需要的前提
二、自我认识是主体改造主观世界的主观认知前提
三、自我调控是主体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具备可操纵性的前提
第二节 交往和语言的存在是必要条件
一、交往关系是主体改造主观世界的必要社会条件
二、语言是主体改造主观世界必要的生理和心理功能条件
第三节 理论的传承是工具性条件
一、理论的传承是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二、理论为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提供指导
第四节 实践活动是基本土壤
一、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在实践中发生
二、改造主观世界的有效性在实践中检验
第五章 改造主观世界的原则和途径
第一节 改造主观世界的原则
一、遵循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原则
二、遵循主观世界发展规律的原则
三、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原则
第二节 改造主观世界的途径和方法
一、他律改造
二、自律改造
第六章 改造主观世界活动的评价
第一节 价值评价公式
一、评价的类型
二、价值推理公式
第二节 改造主观世界活动的终极目的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对改造主观世界的终极评价
下篇
第一章 当代中国人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上):“主题”角度
第一节 生态秩序观念
一、整体环保观
二、资源危机意识
三、可持续发展观
第二节 社会结构观念
一、现代经济观念
二、现代政治观念
三、现代文化观念
第三节 人际秩序观念
一、现代道德意识
二、人际利益观念
三、正确交往理念
第四节 恰当的自我意识
一、正确的自我认知
二、正确的自我情感
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第二章 当代中国人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下):“主体”角度
第一节 家庭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
一、家庭改造主观世界的基本图景
二、家庭改造主观世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家庭改造主观世界的对策建议
第二节 学校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
一、学校改造主观世界的基本图景
二、学校改造主观世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学校改造主观世界的对策建议
第三节 社会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
一、社会改造主观世界的基本图景
二、社会改造主观世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社会改造主观世界的对策分析
第四节 自我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
一、自我改造主观世界的基本图景
二、自我改造主观世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自我改造主观世界的对策分析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路阳;认知心理学对感知觉的新理解[J];安康师专学报;1997年02期
2 魏发辰;颜吾佴;;创新型人才的能力构成及其修炼[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侯玉波;人格与社会心理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4 程美东;论毛泽东对主观能动性的认识和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5 李建勇;刘庆森;;“源”与“流”: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曾阳;;管窥孔子教育思想 反思中国教育现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宋质银;强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类);2001年04期
8 王清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定位[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01期
9 桑志达;主观世界范畴初探[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4年05期
10 陈明霞;裴斯泰洛齐论教育的人性化和心理学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的精神世界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许远理;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与实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范树成;德育过程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贤卿;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道德建设[D];复旦大学;2005年
6 陈章龙;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超良;制度德育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曹影;德育职能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肖映胜;“和谐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10 刘海龙;传统“和”文化与和谐社会[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彭放珍;论道德人格[D];中南大学;2002年
2 刘洪新;若干主观因素对我院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调查分析[D];苏州大学;2002年
3 胡军;试论主观世界改造中的认识能力的改造[D];湘潭大学;2003年
4 王辉;论创造性思维的机制与方法[D];郑州大学;2004年
5 李影;共产党人主观世界改造的现实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丽仙;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与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燕;借鉴与创新:大学生精神状态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8 谢辉;对精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解读[D];吉林大学;2006年
9 梁志豪;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国民性改造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本文编号:2860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60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