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的派别冲突与学派
发布时间:2020-10-30 04:07
学派作为学术的存在方式,是学者在学术研究的共同事业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理论形态的群体自我意识。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由个性上升为共性,总是要经历群体自我意识的环节,历经多个维度的检验与深化,才能真正实现层次上的飞跃。学术研究必然是在学派之中进行的,没有学派就没有哲学。每当人们提到某一学派的名称时,总是不自觉地联系到它的研究典范,及其领袖人物、学术风格、主要概念与方法等内容,并以此去把握哲学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追问学派的真实内涵,是哲学自我追问的一种具体形式,把握学派的基本特征、内在结构、演化逻辑与现实意义将推进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以学派的方式存在,它以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论旨趣与道路选择,深刻地影响着自身的进步,以及一代又一代哲人的发展。以“派别冲突”为切入点,就是要正视理论自身所具有的片面性,反映了哲学以学派演进的方式所实现的理论发展,以学派看待哲学发展的合理性。绪论,提出“学派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问题。一般认为现代英语中的“school(学派)”源于古希腊语中的“σχολ?(休闲)”一词。但在古希腊语中实际用“α(?)ρεσι?(haíresis)”来指代哲学学派。在哲学与宗教的冲突中,这个术语被指向了异端。黑格尔在哲学自我发展的意义上,把握了哲学派别冲突的理论形态,区分了不同层次的学派,而凸显了哲学派别的存在价值。现代社会,人们试图以组织化的方式去“构建”学派,以工业生产的方式去再现学术繁荣。这是一种误读。遭到了库恩等人的诟病。在他看来唯有“断裂式的革命”才是出路,而企图以“范式”与“共同体”来取代派别冲突与学派。但他实际是在派别冲突中提出了范式理论。而这其中的理论冲突是随意的、偶然的、不可化解的。范式的不可通约性,弱化了“发展”的真实性。其内在结构与演化逻辑是断裂的。拉卡托斯等人在“内核+保护带”的论证中作出了一定修正。但由于担心研究纲领成为某种教条,他拒绝让纲领上升到世界观层次。这就导致了他无法超越精致的证伪主义者,而不得不将运气或想象力视为决定科学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总之,种种争议恰恰反映了学派是在“冲突”中生成的。第一章,为何会出现“误读”?究其原因是在对学术繁荣的期盼之下,学派的外在形式被视为了本质。回溯哲学学派的缘起,用“以学立派、在人的尺度上展开研究”来概括其基本特征。在具体形态上,最初被把握为学术派别的应是毕达哥拉斯派。黑格尔称它为“盟会”,将之了解为“思想的本体”。盟会作为学术的“自我保护机制”,表现出特殊的价值。将关于自然与社会的一般看法,上升到了“观念”的水准,盟会因而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学派的萌发,是对教派、政派的自我否定。智者们以独立的学术精神进一步消解“派性”中非人格化的内容。被把握为智者学派,意味着这些个体化的学者之间有着相似的思维模式,而非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或一般意义的师承关系。第二章,作为学派什么才是它的真正基础与本质特征。每当人们提到某一学派的名称时,总会不自觉地想到那些有原创性的学者、有代表性的著作及其共同的理论旨趣与道路选择。这样的“名称”表征了学者、著作与思想是学派一般意义上的基础,是构成学派的要素。从“数”到“型”,从毕达哥拉斯盟会、柏拉图学园到亚里士多德学院,表征着哲学家们在世界观的高度上,以“概念”的方式去反映现实问题,反思现实,实现反思层次的跃迁。这既深刻地影响着时代精神,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经典。由每一“名称”所指向的“概念”,核心是指向了现实性与人类性问题的思想要素。它们以共时性的方式存在于人类文明史上,以不同方式推进了后继者对哲学共同事业的理解。学派的真正基础是在反思的理论自觉中,在世界观高度所表现出来的群体自我意识。这是学派中最积极的人类性要素的体现。第三章,学派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学派作为学术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它的发展不是以物理时间为序的。在哲学史上相继出现的哲学学派,生成于超越时空界限的理论冲突之中。学派不是孤立的存在。围绕核心要素,它的内在结构与历史演进的逻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哲学的派别冲突,既体现了哲学自我理解的非一致性,也反映出它们之间的连续性。回溯古希腊,作为本邦人的柏拉图,与作为异乡人的亚里士多德,从各自的主观性视角去批判城邦政治的现实;柏拉图与伊索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之间关于修辞术、智术师现象之间的“冲突”,反映出他们在反思对象上的一致性与反思层次上的差异性。他们在“希腊人”高度上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性,表征着具有开放性与系统性的理论之间的冲突,蕴含着丰富的向上兼容性与时代容涵性。这就是学派发展的内在逻辑。第四章,学派的现实意义。哲学的派别冲突不是折衷,而是要在哲学的自我理解与自我否定中实现自我超越。马克思恩格斯在思维方式的变革中把握到冲突的本质,在哲学观的高度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两大阵营”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伟大论断,引导着人们以哲学的方式去实现真正的变革。恩格斯将马克思与其追随者的群体自我意识,及其所实现的思维方式变革、理论旨趣与道路选择概括为马克思学派,指出他们共同开启了“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方向。这反映了他对学术的使命与学者的担当的理解与把握,更深刻地影响着哲学以及一代又一代哲人的发展,彰显了作为世界观的哲学的强大生命力。第五章,学派的当代价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老一辈学者们通过批判教条化的理论与思维方式,以及“追忆”近代以来中国主要学术派别的发展史、思想内涵等,阐发了对学派的理解。他们激励着更多学者通过反思与变革“教科书”等传统哲学,以实践的观点突破“范式”的局限性。在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过程中,中国哲人以实践的方式去把握哲学的派别冲突与学派之间的关系,以中国学派的理论自觉,在实践中树立起了属于新时代的研究典范。“冲突”是前进的动力,“反思”的基础。“学派”的存在不是“杂多”。中国哲学,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哲学史证明了,有哲学的地方就有学派。作为“概念”,学派的真实内容蕴含在它的历史、本质与发展之中。它的内在结构决定了它的演化逻辑,它的演化逻辑又反映了其内在结构的特征。以学派为解释原则,它所有具的哲学品质,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学术进步的内在动力。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B08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哲学史视界中的“学派”
一、作为“异端”的学派:学派的语义与词源考
二、“派别冲突”与学派
三、范式、研究纲领与学派
(一)学派与范式共同体:库恩的“反学派”
(二)学派与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的学术进步观
四、“体系”“问题”与学派
第1章 哲学学派的缘起
1.1 以“学”立派:毕达哥拉斯盟会与“思想的本体”
1.1.1 奥尔弗斯教与毕达哥拉斯派
1.1.2 “社规”与学术研究的自我保护机制
1.1.3 基于“数”的“自然—社会”观
1.1.4 “毕达哥拉斯派”的本体论意蕴
1.2 在“人的尺度”上展开追问:“智者”与学术生活的价值
1.2.1 “智者”的起源与社会现实
1.2.2 流动的职业人、学校与大众哲学教育
1.2.3 在“人的尺度”上彰显学术生活的价值
第2章 构成学派的核心要素
2.1 面向现实的理论反思:“学园”的学术事业
2.1.1 “理念”的传承: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学园
2.1.2 反思现实的思想设计:《理想国》
2.2 面向理论的反思:从“闲暇”到哲学的共同事业
2.2.1 理性的学术生活:基于“闲暇之上”的学院
2.2.2 冲突与友爱“共在”于哲学的共同事业
第3章 学派的历史演进
3.1 在派别冲突中实现理论的向上兼容性与时代容涵性
3.1.1 反思层次的跃迁:从《驳斥智术师》到《智者篇》
3.1.2 面向“真理”的冲突:从“真理”到“真理观”
3.2 生成于“冲突”之中的“典范”:修辞术之争与异乡人的反抗
第4章 学派作为学术存在方式的现实意义
4.1 学派与派别冲突:超越古典开启“新方向”
4.1.1 在“冲突”中超越古典理论开启“新方向”
4.1.2 在思维方式的变革中把握“冲突”的本质
4.2 学派与学术的使命:面向历史与现实的理论自觉
4.3 学派与学者的担当:面向“崇高”的理论自觉
第5章 学派与新时代中国哲学
5.1 在思想解放中阐发“学派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5.1.1 解放思想与“中国学派”的兴起
5.1.2 “学派”是一种学术自我规范机制
5.2 在反思与变革中突破范式的局限性
5.2.1 以“实践”的观点提出新的问题
5.2.2 在反思与变革中实现“超越”
5.3 在变革中树立新时代的“研究典范”
结语:作为人类性的历史与时代性的现实的“学派”
(一)面向历史的向上兼容性
(二)面向现实的时代容涵性
(三)在反思思想的理论自觉中实现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2861961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B08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哲学史视界中的“学派”
一、作为“异端”的学派:学派的语义与词源考
二、“派别冲突”与学派
三、范式、研究纲领与学派
(一)学派与范式共同体:库恩的“反学派”
(二)学派与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的学术进步观
四、“体系”“问题”与学派
第1章 哲学学派的缘起
1.1 以“学”立派:毕达哥拉斯盟会与“思想的本体”
1.1.1 奥尔弗斯教与毕达哥拉斯派
1.1.2 “社规”与学术研究的自我保护机制
1.1.3 基于“数”的“自然—社会”观
1.1.4 “毕达哥拉斯派”的本体论意蕴
1.2 在“人的尺度”上展开追问:“智者”与学术生活的价值
1.2.1 “智者”的起源与社会现实
1.2.2 流动的职业人、学校与大众哲学教育
1.2.3 在“人的尺度”上彰显学术生活的价值
第2章 构成学派的核心要素
2.1 面向现实的理论反思:“学园”的学术事业
2.1.1 “理念”的传承: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学园
2.1.2 反思现实的思想设计:《理想国》
2.2 面向理论的反思:从“闲暇”到哲学的共同事业
2.2.1 理性的学术生活:基于“闲暇之上”的学院
2.2.2 冲突与友爱“共在”于哲学的共同事业
第3章 学派的历史演进
3.1 在派别冲突中实现理论的向上兼容性与时代容涵性
3.1.1 反思层次的跃迁:从《驳斥智术师》到《智者篇》
3.1.2 面向“真理”的冲突:从“真理”到“真理观”
3.2 生成于“冲突”之中的“典范”:修辞术之争与异乡人的反抗
第4章 学派作为学术存在方式的现实意义
4.1 学派与派别冲突:超越古典开启“新方向”
4.1.1 在“冲突”中超越古典理论开启“新方向”
4.1.2 在思维方式的变革中把握“冲突”的本质
4.2 学派与学术的使命:面向历史与现实的理论自觉
4.3 学派与学者的担当:面向“崇高”的理论自觉
第5章 学派与新时代中国哲学
5.1 在思想解放中阐发“学派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5.1.1 解放思想与“中国学派”的兴起
5.1.2 “学派”是一种学术自我规范机制
5.2 在反思与变革中突破范式的局限性
5.2.1 以“实践”的观点提出新的问题
5.2.2 在反思与变革中实现“超越”
5.3 在变革中树立新时代的“研究典范”
结语:作为人类性的历史与时代性的现实的“学派”
(一)面向历史的向上兼容性
(二)面向现实的时代容涵性
(三)在反思思想的理论自觉中实现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28619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61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