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格伦技术哲学思想初探

发布时间:2020-10-31 03:39
   阿诺德·格伦(Arnold Gehlen)是现代德国著名生物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人类学家。他从人类学视角对技术本质问题进行了独特尝试。通过人与动物比较,指出人是有缺陷的存在,技术不过是人的先天缺陷的一种必要补偿。 对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格伦从三方面进行了系统概括,即技术形成一种人为的性质;技术背后运转的是无意识冲动;技术与文化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附。其中,他所提到的“器官强化”、“器官代替”理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格伦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分析,无不折射出他对技术的批判思想。他指出,技术的冲击迫使人类意识的被动接受;技术的专业化导致当代现实感的丧失;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的稳定性需要相冲突。格伦将现代工业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归因于人、技术、社会三个因素发展的不平衡性,是贯穿其整个技术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对由于技术的高速发展给现代社会整个文化体系所带来的危机的阐释,足以引发人们的深切思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当然,由于时代及自身发展的局限性,格伦对于技术的研究仍然算不上十分的全面,甚至有些观点尚有偏颇之处。然而,在当今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活中,各种类型的技术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格伦的论述并不能解决技术发展带来的所有问题,并且有些问题也不是格伦所能预料和分析到的。事实上,在技术发展更多依靠科学知识的今天,格伦给人们所带来的沉思本身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他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价值尺度,重视技术伦理建设,从而建构新的文明坐标体系。 本文试图运用文献法以及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格伦的技术哲学思想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现代价值和局限性,并揭示其对现代技术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N0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写作思路及创新点
2 格伦生平及其学术思想介绍
    2.1 格伦的生平
    2.2 格伦的学术思想介绍
3 格伦的技术观
    3.1 格伦论技术的产生
    3.2 格伦论技术的本质特征
        3.2.1 技术形成一种人为的性质
        3.2.2 技术背后运转的是无意识冲动
        3.2.3 技术与文化的相互对立与依附
        3.2.4 制度理论
    3.3 格伦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分析
        3.3.1 技术的冲击迫使人类意识的被动接受
        3.3.2 技术的专业化导致当代现实感的丧失
        3.3.3 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的稳定性需要相冲突
4 格伦技术哲学思想批判
5 格伦技术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5.1 重新审视价值尺度
    5.2 重视技术伦理建设
    5.3 建构新的文明坐标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海;王前;;技术的诗意之维——论《庄子》寓言中的技术意识[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赵玉强;;庄子生命本位技术哲学的基本面向与内在理路探赜[J];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3 朱勤;;技术与安全:第17届国际技术哲学学会(SPT)会议综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8期

4 张雁;楼羿;;技术哲学视野下中国高铁技术发展探析——论高铁技术与人的“协作与奴役”[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9期

5 陈凡;李勇;;科学-技术关系的历史逻辑与当代特征[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郭静;;以哲学的视角区分技术与工程[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7 徐欣;;聆听与发声:唐·伊德的声音现象学[J];音乐研究;2011年04期

8 王飞;;卡西尔论技术与形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8期

9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医学哲学论坛和全体理事会征文通知[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05期

10 ;科学技术前沿的哲学问题学术会议通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卫才胜;技术的政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秀武;技术设计的哲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3 齐家滨;社会资本、技术特征与软件技术人才流动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孙浔;走向技术民主和文化多元[D];复旦大学;2008年

5 章琰;大学技术转移的界面移动及模式选择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6 曹继东;现象学的技术哲学[D];东北大学;2005年

7 李永红;技术认识论探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崔勇;产品设计的模糊质量功能配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9 曾鹰;技术文化意义的合理性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10 吴致远;技术的后现代诠释[D];东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杨;格伦技术哲学思想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丁雪;技术哲学文化转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3 唐晓颖;产品用户需求与技术特征配置及其优化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罗斌;痛苦的炼金术——论技术在实践中的可能性[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廖彦凯;米切姆技术哲学思想及其对技术创新的解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引;技术哲学视野下的苏联工业化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7 徐世民;社会技术哲学视域下的制度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徐世民;社会技术哲学视域下的制度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李俊;中国技术哲学20年发展统计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10 赵振兴;唐·伊德现象学技术哲学思想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63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63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a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