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中道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6 11:49
中道思想,由尧舜禹时期产生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中道思想当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以及对仁义礼智信的追求,都符合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原理,都具备辩证的思维方式。中道思想所提倡的和谐观,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时要不偏不倚,避免过度和不及,强调中和、和谐,反对偏激和片面,将事物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这种和谐观提倡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面对各种复杂矛盾时,应采取积极的解决办法。处理好矛盾的对立方面,从中寻求可以使其调和到平衡状态的解决方法。可见中道思想对构建新时期的和谐社会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解决,中道思想可以为其提供方法论的借鉴。中道思想有利于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平衡问题、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问题。本文共通过三部分来进行阐述,先秦儒家中道思想的演化;儒家中道思想的内涵;儒家中道思想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
【学位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B2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先秦儒家中道思想演化
一、孔子的中道观
(一) “中之道,天下之大本也”
(二) “执两用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三) “和而不同”
(四)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二、孟子的中道观
(一) “仁义为中”
(二) “尚权为中”
(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三、荀子的中道观
(一) 对孔子中道观的继承与发展
(二) “规范为中”
(三) “礼为首中”、“法为次中”
第二章 儒家中道思想的内涵
一、中道思想的核心理念
(一) 全为中
(二) 适为中
(三) 和为中
(四) 诚为中
二、中道思想的本质特征
(一) 柔和
(二) 节制
(三) 友善
(四) 宽恕
三、中道思想的价值取向
(一) 进取
(二) 和谐
(三) 稳定
第三章 儒家中道思想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
一、中道思想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理论价值
(一) 中道思想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思想资源的借鉴
(二) 中道思想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方法论的借鉴
(三) 中道思想对和谐社会构建具有警示作用
二、中道思想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应用价值
(一) 中道思想在当前政治领域中的应用
(二) 中道思想在当前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三) 中道思想在当前文化领域中的应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73102
【学位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B2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先秦儒家中道思想演化
一、孔子的中道观
(一) “中之道,天下之大本也”
(二) “执两用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三) “和而不同”
(四)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二、孟子的中道观
(一) “仁义为中”
(二) “尚权为中”
(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三、荀子的中道观
(一) 对孔子中道观的继承与发展
(二) “规范为中”
(三) “礼为首中”、“法为次中”
第二章 儒家中道思想的内涵
一、中道思想的核心理念
(一) 全为中
(二) 适为中
(三) 和为中
(四) 诚为中
二、中道思想的本质特征
(一) 柔和
(二) 节制
(三) 友善
(四) 宽恕
三、中道思想的价值取向
(一) 进取
(二) 和谐
(三) 稳定
第三章 儒家中道思想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
一、中道思想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理论价值
(一) 中道思想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思想资源的借鉴
(二) 中道思想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方法论的借鉴
(三) 中道思想对和谐社会构建具有警示作用
二、中道思想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应用价值
(一) 中道思想在当前政治领域中的应用
(二) 中道思想在当前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三) 中道思想在当前文化领域中的应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岱年;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02期
2 陈科华;中庸之为“至德”的意涵浅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王泽应;论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4 邓红蕾;试论先秦儒家中庸范畴的哲理化[J];孔子研究;1987年03期
5 王齐彦;试论先秦儒家道德观的内向性[J];孔子研究;1989年03期
6 陈跃文;论中道——中庸思想的起源[J];孔子研究;1993年03期
7 罗祖基;论中和的形成及其发展为中庸的过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8 蒙培元;儒家的德性伦理与现代社会[J];齐鲁学刊;2001年04期
9 肖群忠;中庸之道与情理精神[J];齐鲁学刊;2004年06期
10 陈真;论道德和精明理性的不可通约性[J];求是学刊;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28731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73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