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8 16:36
意识形态问题是社会政治生活中重大而敏感的问题,其根源在于社会根本利益的冲突与人的生命整体危机及困境。任何国家都重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之争没有终结。意识形态发生作用的机制是利用社会生活整体公共空间与个人私人空间之间的矛盾关系。意识形态的意蕴及本质与历史时代紧密相连,因而,意识形态具有浓厚的历史时代气息。任何哲学社会科学从总体上、本质上都属于一定的意识形态,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它直接或间接地受着阶级利益的影响。这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规律。随着人类实践领域的不断深化,社会意识的客观性愈加突出,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更为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公共哲学教育意识形态性要求恰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体系,作为一种理论化了的社会意识的现实能动作用。这种作用是实在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意识形态性是公共哲学教育的重要特性,由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属性所规定,是公共哲学教育改革讨论中的焦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因而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它是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的强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就坚持了认识达到客观性和公正性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所体现出的意识形态性与其他意识形态有着本质区别,即它所借以立足的无产阶级实践,实际上是当代人类进步的实践形式,因而没有需要特别掩盖或加以辩护的既得利益,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意识形态的封闭性,而使之向实践开放。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象征,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为维护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而服务的,因而在当代中国,我们把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不仅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更主要的是因为它是科学的知识体系,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防止用多元化、边缘化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义的意识形态性,必须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将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统一起来。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两个主要特征,意识形态取向和科学、学术取向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主导文化及文化形态建构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决定了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领域应具有主导和支配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观念的活动,归根结蒂它(本身)是作为一种政治实践而存在的。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多元的,如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等,这些内容均是以强烈的意识形态特性表现出来的,它们从根本上反映了占据政治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意识。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丰富,如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除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传统内容外,也增加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新内容。但是,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何变化,它都不能改变其核心的意识形态内容,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将无法与其他社会活动区分开来,从而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相对于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却日趋成为一种保守的精神活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在政治性规定下,就必须通过政治的公共生活展开,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日益成为一种公共事务,因此它就必须关注如何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社会进步的政治生活问题,关注公民的公共精神的健全发展。特别是就我们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代表了最广泛和最真实的公共性,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熔铸在一起。
【学位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B0-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哲学的人性规定性构成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人的本性的存在逻辑
(二)哲学发展的人性基础
1. 哲学为人的德性修养提供系统的世界观指导
2. 哲学为人的德性修养提供时代的思维方式
3. 哲学为人的德性修养提供慎思高远的人生信念
二、意识形态的原始意蕴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变革
(一)政治意识形态意蕴的历史演变
(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及对传统意识形态观点的超越
(三)中国文化近现代转向与对意识形态的认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意识形态维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实践本性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近现代发展历程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中国特色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对传统意识形态的超越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对意识形态本质的自觉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与当代教育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88935
【学位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B0-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哲学的人性规定性构成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人的本性的存在逻辑
(二)哲学发展的人性基础
1. 哲学为人的德性修养提供系统的世界观指导
2. 哲学为人的德性修养提供时代的思维方式
3. 哲学为人的德性修养提供慎思高远的人生信念
二、意识形态的原始意蕴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变革
(一)政治意识形态意蕴的历史演变
(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及对传统意识形态观点的超越
(三)中国文化近现代转向与对意识形态的认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意识形态维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实践本性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近现代发展历程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中国特色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对传统意识形态的超越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对意识形态本质的自觉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与当代教育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葛瑶;;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陶磊;;批判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范秋迎;刘建会;;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角探析非主流意识形态[J];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08期
4 陈先达;新时期的哲学成就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编写[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5 张都爱;对当前哲学教育的几点看法[J];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6 郑文明;当前大学哲学教育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年04期
7 李德顺;哲学和哲学观[J];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03期
8 刘大椿;当代我国哲学教育的错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02期
9 孙正聿;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2000年06期
本文编号:2888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88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