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理论的博弈点燃智慧的火花,斯特劳森正是通过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交锋展示了他的哲学智慧。他以语言分析的探究方式研究形而上学的问题,转变了分析哲学的反形而上学态度,被誉为“我们时代最卓越的分析的心灵”。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既是其自身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构成了语言哲学与逻辑哲学对于分析理论研究的关键环节。指称理论对20世纪的哲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涉及领域包括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乃至心灵哲学。在指称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斯特劳森既是继承者又是批判者更是推动者。在同罗素的哲学争论中,斯特劳森引入了语用的概念,在同蒯因的哲学争论中,斯特劳森提出了识别的概念,此外,他对语境、说者以及听者的心理意向等影响指称的外部因素的探讨推动了哲学的认知性研究和心灵哲学的发展。斯特劳森重新肯定形而上学,旨在研究日常语言用法的基础上揭示出人们的日常语言背后的概念图式以及其和世界结构的关系。斯特劳森致力于展现出我们的概念框架的一般性的、结构性特征,因为这种概念框架是我们得以思考特殊事物的依据。对形而上学的重新肯定,使得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表现出了独特的风格与魅力。斯特劳森从识别的角度,对殊相展开的研究是其描述的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本文从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产生的背景: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入手,阐述斯特劳森关于意义和指称的关系的观点;通过斯特劳森与蒯因在单称词项问题方面的对话,论述斯特劳森对于单称词项的范畴及本质规定性的理解;通过斯特劳森对于殊相与共相在语句中的区别的分析,揭示对殊相和共相加以表达的语词的意义及它们的指称对象;通过他对根本性的指称失败的原因的分析,阐述斯特劳森关于指称与真理关系的观点。本文主体部分有三章。第一章论述了斯特劳森与罗素的哲学争议。斯特劳森在《论指称》一文中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进行了质疑。斯特劳森基于对自然语言的概念和语句的分析,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进行否定。斯特劳森与罗素的争论涉及到了最为根本与复杂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对语言进行研究,对语言哲学后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斯特劳森认为拥有指称功能的语词应该不仅局限于逻辑专名,摹状词所具有的特点即是他对某一个唯一对象的指称。斯特劳森反对意义即指称的观点,提出了语用的概念,认为我们要区分如下三种情况:语句,语句的使用和语句的表达,进而对非真即假的逻辑进行否认,在此,斯特劳森提出了既非真又非假的第三种语句的真值情况。斯特劳森与罗素对于摹状词问题以及指称与意义的关系所进行的哲学争论启发了后来的哲学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促进了语言学以及分析哲学的多向度的发展。第二章围绕斯特劳森与蒯因的哲学对话,论述了斯特劳森关于单称词项的哲学观点。斯特劳森在《单称词项,本体论和同一性》(1956)和《单称词项和述谓》(1961)等文中对蒯因的单称词项的可消除理论进行了分析与质疑,斯特劳森对蒯因的单称词项的范畴进行了修正,提出单称词项即是在特定使用中我们用来识别或确认单个对象的词项。斯特劳森认为若一门语言不允许用单称词项来指称殊相则其不会允许有任何其他的对于殊相的指称方式,依据蒯因主张的单称词项理论构建的理想语言无法存在,并且指出对于单称词项其本质规定性在于识别性指称。通过强调识别的观念之于指称理论的重要性,斯特劳森进一步深化了他的指称理论。第三章论述了斯特劳森对其描述的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殊相的观念以及斯特劳森的真理观。斯特劳森在《个体》一书中论述了其关于主词与谓词的观点。斯特劳森认为对语言和实在间关系的研究需要我们超出主谓词之间的差别,并提出了语法的标准、范畴的标准。按照语法的标准,主词与谓词均是将殊相引入句子的方式,不同的是,主词并未以任何特殊的风格引入殊相而谓词则隐含着以断定抑或命题的方式引入殊相。按照范畴的标准,语词的指称仅仅在使用语词的时候才能得到确定,在句子中殊相只能够充当主词,而共相则既能够充当主词亦能够充当谓词。通过这两个标准,斯特劳森旨在说明,范畴的标准之于殊相的识别起主要的作用,这一标准使我们能够将殊相引入话语与命题。将殊相引入命题即对命题中主词指称的殊相做出唯一的识别。实际上,听说双方正是因此才达成了理解。通过探讨殊相的识别与再识别、基本殊相,斯特劳森试图揭示我们的概念图式。通过探讨主词与谓词,斯特劳森意旨阐述殊相在逻辑意义而言的个体中所占据的中枢的位置。通过区分殊相与共相,斯特劳森旨在呈现个体观念、存在物观念之间的紧密相关性。在《识别指称和真值》中斯特劳森论述了指称与真理的关系。斯特劳森提出,我们能够说自己做出了有真值的断定的前提是:实际上的确有一个我们以使用此语词去指称的东西。从识别性指称的功能的角度,斯特劳森对比了真值空隙理论与虚假理论,对真值空隙理论加以调整,以求寻得更合适的选择来应对关乎语句真值的争议。对于根本性的指称失败,斯特劳森根据语句中所含指称表达式的数量进行了分析。对于指称表达式数量为2的语句,若导致指称失败的表达式被并入到谓词词项则陈述的真值即为假,若将其并入主词表达式则陈述无真值可言。对于指称表达式数量为1的语句,根据句子主题的明晰是否涉及说者意在指称的对象,如果涉及则真值空隙理论则更加适宜对语句的指称失败进行描述,如果不涉及则指称失败所影响的仅仅是所谓的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而不会影响句子的主题,那么可能我们会说指称失败缘于不准确的主题信息。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重新肯定了形而上学。他的研究始于日常语言的使用,旨在揭示出我们用表达殊相的表达式而指称的对象,探求形而上学之存在的问题。斯特劳森通过对指称表达式在语句中作用的分析,揭示该表达式的意义及其指称对象,其分析放眼于外在的对象、存在的事物而非局限于语词本身,拓宽了分析哲学之视野。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B089
【文章目录】: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原因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写作思路
四、写作框架
第1章 罗素与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之争
1.1 罗素的指称理论
1.1.1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提出背景
1.1.2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1.1.3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构造的方法
1.2 斯特劳森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批评
1.2.1 罗素混淆了语词和语词的使用以及句子和句子的使用
1.2.2 罗素混淆了蕴含与断定
1.2.3 罗素混淆了指称性用法与归属性用法
1.3 罗素的回应
1.3.1 罗素对斯特劳森的反驳
1.3.2 罗素和斯特劳森的理论之争带来的哲学启示
第2章 单称词项
2.1 构造和分析的方法
2.1.1 构造的方法
2.1.2 分析的方法
2.1.3 哲学的任务及其应用方法
2.2 蒯因的单称词项理论
2.2.1 蒯因的本体论承诺
2.2.2 蒯因的“单称词项可消除理论”
2.3 斯特劳森对蒯因的批评
2.3.1 斯特劳森对蒯因的单称词项的范畴的批评
2.3.2 不包含单称词项之语言无法指称殊相
2.3.3 对蒯因本体论的承诺的批评
第3章 斯特劳森的识别指称理论
3.1 对殊相的识别与再识别
3.1.1 对殊相的识别
3.1.2 对殊相的再识别
3.2 殊相与共相
3.2.1 基本殊相
3.2.2 殊相与共相的区别
3.3 识别性指称的功能
3.3.1 识别性指称的推定原则及其任务
3.3.2 识别性指称功能的失败
3.3.3 真值空隙理论与根本性的指称失败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怡;;悼念斯特劳森[J];世界哲学;2006年02期
2 应奇;斯特劳森的哲学图像[J];哲学研究;1998年11期
3 江怡;;哲学的用处在于使人有自知之明——访斯特劳森教授[J];哲学动态;1996年10期
4 牟博;真理冗余论述评[J];哲学研究;1989年03期
5 高新民;马明秀;;自我研究的现象学与认识论转向:斯特劳森的“珍珠串理论”[J];学术研究;2017年04期
6 曾自卫;李曈;;语言分析何以必要——论斯特劳森的辩护及其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10期
7 姜宇辉;;“无物的世界”,还是“无心的世界”?——从斯特劳森与埃文斯之争看另类本体论的可操作性[J];思想与文化;2015年01期
8 陈莉莉;胡玲;;斯特劳森的指称观——语用概念的指称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9 荀明芳;;浅谈斯特劳森的直指理论[J];法制与社会;2010年08期
10 应奇;斯特劳森对身心问题的消解[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莉莉;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D];吉林大学;2019年
2 李主斌;事实、真理与符合[D];复旦大学;2013年
3 张蕴;斯特劳森的识别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沐霖;斯特劳森识别指称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8年
2 王晓光;斯特劳森意义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3 李梁成;关于斯特劳森的殊相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吴姿娟;盖伦·斯特劳森论自我[D];浙江大学;2010年
5 荀明芳;斯特劳森真理意义观探析[D];山西大学;2010年
6 杨兴杰;斯特劳森的摹状词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颖健;斯特劳森对罗素指称理论的改造[D];广西大学;2014年
8 杨应鑫;盖伦·斯特劳森的新新行为主义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胡靖波;斯特劳森的道德责任理论与合理性问题[D];中山大学;2016年
10 罗皓;从弗雷格、罗素到斯特劳森[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
28890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89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