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孔子之“仁”新解

发布时间:2020-11-18 21:44
   作为孔子理论核心范畴的“仁”在整个中国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后世学者对“仁”这一概念有多种解释,其中主流观点是将“仁”解释为“仁爱”。事实上,从整个周代文献来看,提及“仁”的地方往往是论述“仁”所具有的属性而非直指“仁”的本义。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本文从新的角度探讨了“仁”的含义。 本文的第一章对周代孔子仁学体系产生之前的“仁”的概念进行了探讨。从《国语》、《逸周书》、《左传》等周代文献可以看出,在孔子仁学体系产生之前,“仁”往往被用来表述秩序与等级之义。在《逸周书》中,周武王用“仁”来指示每个人做好在自己的职位上应该做的事,不要做超越自己职能之外的事,也就是“各安其位”的思想。孔子继承了“仁”这一概念以及这种用法。 本文的第二章在“安位”的意义上讨论孔子的“仁”。首先,孔子本人的信仰观十分重要,这影响到他的理论体系以及“仁”的思想,因此,在这里孔子的信仰被重新界定,而孔子则被当作一个有神论者来看待。其次,这一章探讨了孔子理论中的三个重要概念:道、仁、正名,这三者皆反映了孔子思想中“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主张,即“安位”的主张,这正是西周时期所倡导的社会准则,而“仁”则是“安位”观念的最主要的表述。当然,在《论语》中,虽然人们数次引用“仁”这一概念,其本义仍然没有直接显现,因此,在这一章的最后,按照其用法,《论语》中的“仁”被分为三类:“仁”所具有的属性,作为名词的“仁者”,泛指的“仁”。 本文的第三章讨论了孔子之所以选择“仁”作为理论核心范畴的原因。除了“仁”的“安位”的含义,在此之前“仁”被人们所使用的方式是孔子选择它的另一重要原因。孔子之前,“仁”并不是一个含义清晰的常用词,而孔子以此为理论核心范畴正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其处世观与人生理想。 本文旨在对“仁”这一重要哲学名词赋予新的理解,希望以此能够对“仁”学以及孔子其人的研究有所促进。
【学位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B222.2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西周初至孔子时期“仁”的含义
    1.1 安位
    1.2 礼
    1.3 君臣上下
第二章 孔子“仁”的含义
    2.1 孔子的信仰
        2.1.1 西周至春秋信仰的变化
        2.1.2 孔子的信仰
    2.2 孔子“仁”的思想
        2.2.1 道
        2.2.2 仁
        2.2.3 正名
    2.3 《论语》中的“仁”
        2.3.1 作名词用的“仁者”
        2.3.2 “仁”所具有的属性
        2.3.3 泛指的“仁”
第三章 从“仁”看孔子的人生理想
    3.1 孔子对政治的态度
    3.2 孔子的人生理想
    3.3 “无道则隐”的处世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丽霞;从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看孔子仁学的现代价值[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3 梁亚丽;孔子仁学思想之于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89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89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f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