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与工夫:陆九渊哲学阐释
发布时间:2020-11-19 03:08
作为心学一脉的主要代表人物,陆九渊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成果甚丰。为诠释陆九渊哲学找出一条新的可行进路,应当建基于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上。通过爬梳,陆九渊哲学中关于直觉、直觉主义的思路显现出来,这一进路是既有的研究者已经注意到的,但对其充分的展开不够,后者为本文的讨论提供了前提。作为历史中的人物与历史中的思想,要更准确地理解陆九渊在直觉与直觉主义等问题上的主张,显然无法离开中国哲学主要是儒释道的背景。而更直接地,陆九渊的思想是在与朱熹的往来辩难中成熟与丰富起来的,朱陆之争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另一方面,作为一项当代的研究,不得不正视西方哲学的存在。以世界哲学为视域,中西哲学的比较也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将陆九渊哲学放在更宽广的视野中,无疑有益于深化对陆九渊哲学的理解。上述方面,则构成了本文讨论的基本背景。作为陆九渊哲学的一大特点,直觉、直觉主义是与其发明本心的工夫修养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此,直觉、直觉主义始终无法与工夫论相分离。直觉、直觉主义与工夫的关系也相应地体现为作为工夫的直觉与作为工夫的直觉主义、达至直觉的工夫与达至直觉主义的工夫。事实上,直觉与直觉主义相区分的依据亦在于是否需要积累的工夫,直觉肯定积累的工夫(“立”),直觉主义则往往消解积累的工夫(“破”)。而从整个学说的内容看,陆九渊视域中的直觉、直觉主义与工夫都偏向于道德之域。身处宋明理学大潮中的陆九渊,不可能对时代的思想任务与其他贤哲的致思理论置之不顾。因此,关于直觉、直觉主义与工夫的问题,他首先对其做了形而上学的阐明,也就是说明了直觉与工夫的可能与依据。通过对本心所具有的不可分性与统一性的形而上学阐释与“易”所具有的“不易”性,象山完成了对直觉主义根据的说明。而当象山以“心”作为自己体系的核心概念时,已经注意到“有血有肉”的心一定无法与现实维度相脱离,由此他将具体的心与“易”之“变易”性联系起来,从形上层面回答了直觉的依据。当直觉与直觉主义各有其依据的同时,象山也需要对直觉与直觉主义视域中的工夫做出形上的阐明。他运用了“易”之“简易”性,后者是其有见于变易将带来纷繁复杂的状况,加大了现实的实践难度而做出的理论安排。因此,总的来看,心的二重面向(本心与具体的心)与易的多重意蕴(“不易”、“变易”、“简易”)共同为直觉、直觉主义与工夫的展开提供了可能。那么,问题将集中为达至直觉的工夫与达至直觉主义的工夫是如何可能的,也就是直觉与工夫的证成过程。陆九渊认为首先要消解影响本心的三大因素——气禀戕害、利欲熏心、意见蔽锢,并提出了其特定意义上的亲师友、读书、静坐等直觉主义的方式(工夫)来澄明本心。从消解的意义上看,直觉主义的工夫无疑表现了工夫“破”的意义,即不注重积累。本心之澄明并不代表工夫之完结,本心还有发用的维度,即与现实事物的勾连,这是以往对象山哲学讨论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其实,象山对此有较为翔实的讨论。以“理”的意义为根据,在象山看来,本心的发用要通过“物各付物”、“推”等途径达到“过化存神”的直觉方式来实现。这一实现过程就是直觉的工夫,后者体现了工夫“立”的意义。尽管象山对达至直觉的工夫与达至直觉主义的工夫都有考察,不过在强烈的本心论意识下,象山对直觉主义的工夫予以了更多的侧重。一方面,象山的伦理直觉主义主张十分复杂,内容丰富,既体现出认识论伦理直觉主义的维度,同时也有方法论伦理直觉主义的方面。与西方伦理直觉主义者对相关问题的讨论相对分散不同,象山努力在一个哲学体系中予以澄清,后者是在与当代著名的伦理直觉主义者罗伯特·奥迪的对话中展开的。另一方面,直觉主义进路的工夫将很容易滑向神秘主义。直觉主义与神秘主义的内在张力,在陆九渊那里显得格外清晰。但是,陆九渊在自己的学思过程中,始终没有脱离儒家理性主义的传统,在直觉主义的工夫与直觉的工夫两方面,都强调了理性的意义。这个理性不是西方式的理智,而是涵盖了情感、知觉等多方面内容,涉及认知、评价的广义的理性。正是通过对理性与语言的宽泛运用,使象山思想在直觉主义与神秘主义的激烈争锋中,没有走向神秘主义。综上,以直觉、直觉主义与工夫为线索诠释陆九渊哲学,确能发现陆九渊哲学所具有的一些洞见。但所见总是与所蔽联系在一起。作为哲学家,陆九渊对心的二重性在其体系中无法做出融贯的解释。而以恢复本心为基础,仅将现实事物作为本心发用之对象,则无疑带有先验的色彩。这些问题是陆九渊哲学本身所无法克服的。作为历史中的学说,他的理论问题将有待于后来的思想去解决。尽管对陆九渊哲学的阐释,是一项从理论出发的个案研究。不过对于道德哲学来说,实践才是其最终的目的,不仅要内化于心,更重要的是外化于行。同时,陆九渊关于直觉、直觉主义与工夫的相关见解也将有助于澄清对直觉的误读。直觉并不神秘,在某种意义上,直觉甚至就是普通人进行道德实践的首要方法。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244.8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陆九渊哲学:以直觉为中心
第四节 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与较有新意之处
第一章 直觉与工夫论略
第一节 直觉与直觉主义
第二节 实践哲学与工夫
第二章 直觉与工夫的可能
第一节 “心”的二重面向
第二节 “易”的多重意蕴
第三章 直觉与工夫的证成
第一节 本心的障蔽与直觉
第二节 直觉本心
第三节 直觉“事”“物”
第四节 直觉主义的倾向与定位
第四章 直觉与理性、语言及神秘
第一节 直觉与理性
第二节 直觉与语言
第三节 陆九渊哲学:直觉主义与神秘主义的张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89601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244.8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陆九渊哲学:以直觉为中心
第四节 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与较有新意之处
第一章 直觉与工夫论略
第一节 直觉与直觉主义
第二节 实践哲学与工夫
第二章 直觉与工夫的可能
第一节 “心”的二重面向
第二节 “易”的多重意蕴
第三章 直觉与工夫的证成
第一节 本心的障蔽与直觉
第二节 直觉本心
第三节 直觉“事”“物”
第四节 直觉主义的倾向与定位
第四章 直觉与理性、语言及神秘
第一节 直觉与理性
第二节 直觉与语言
第三节 陆九渊哲学:直觉主义与神秘主义的张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景怀斌;;德性认知的心理机制与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09期
2 李泽厚;陈嘉映;杨国荣;童世骏;郁振华;;何谓哲学[J];哲学分析;2014年05期
3 周炽成;;陆九渊之冤:陆学在宋代非心学[J];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05期
4 杨国荣;;行动、实践与实践哲学——对若干问题的回应[J];哲学分析;2014年02期
5 刘福森;;“哲学就是哲学史”命题的是与非[J];哲学研究;2014年04期
6 杨国荣;;中国哲学中的理性观念[J];文史哲;2014年02期
7 晋荣东;;推类等于类比推理吗?[J];逻辑学研究;2013年04期
8 杨泽波;;康德意义的智的直觉与牟宗三理解的智的直觉[J];文史哲;2013年04期
9 陈少明;;仁义之间[J];哲学研究;2012年11期
10 陈乔见;;普遍之爱与特殊之爱的统一如何可能——以宋明儒者仁义说为中心的考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海;新理性直觉主义作为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2 黄亮;在思想史与哲学史之间[D];复旦大学;2012年
3 彭启福;陆九渊心学诠释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永杰;早期现代新儒家直觉观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新营;本心与自由[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邢舒绪;陆九渊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896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89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