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的理想人格和教化思想
发布时间:2020-11-20 22:32
作为儒、道两家的创始人,孔子、老子之间两种互见异同且大异小同的思想——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老子思想以“道”为核心,对中国文化特别是政治伦理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深远影响。本文基于既有的相关学术成果,以《论语》和《老子》作为基本的文本依据,从道德、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了孔、老关于理想人格和政治教化的思想。 本文从伦理学角度将“人格”理解为“道德品质”,以此作为逻辑前提来探究和把握孔、老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并把这方面的思想理解为其教化思想的前提和基础。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君子人格”是经由“学礼”和“智”“勇”双修所达到的“成仁”境界。“成仁”者通过“克己复礼”使其内在的“仁”即“爱人”的精神外显于具有重行、有信、宽厚、成人之美等基本特征的具体行为。老子的理想人格则取法于“法自然”的“道”,是从事于“道”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圣人”。“圣人”以“无为”为其内在品质并外显于守柔不争而让利于人的行为。 孔、老的教化思想是以其理想人格作为教化的目标的,其教化是围绕其理想人格展开的,是让人们在非强制和胁迫的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认同其理想人格并自觉地按照这种人格来进行自我修养的过程。孔子强调教化过程中作为教化者的统治者要做出修己正德的表率,以此引导和影响天下之人,使天下归仁;老子则要求统治者“常无欲”以保持内心清静,任百姓自化于自然之境。其教化目标的实现也就是其政治理想的达成: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天下归仁”的大同社会;老子的理想国是“小国寡民”。在社会层面,孔子主张采取德育教化和礼乐教化的方式,尤重“德教”和教学;老子则主张“弃智”“绝学”,“其政闷闷”。 孔、老的教化思想各有其特点,具有刚柔相济的互补性,其互补性表现为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不同的影响和作用——相对说来,孔子思想所起的是动力作用,老子思想所起的是平衡作用。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B222.2;B223.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二、孔子和老子的理想人格思想
(一) 孔子理想人格思想的核心“仁”
1. “天”、“仁”和“人”
2. “仁”的内涵
3. “智”、“仁”、“勇”的关系
(二) 老子的理想人格思想的基本核心:“尊天道”,“法自然”
1. 老子理想人格的内涵
2. 老子于“仁”
三、孔子和老子的教化思想
(一) 孔、老教化思想的核心
1. “礼”教与“道”教
2. 教化的实践的三个层面
(1) 个体道德层面
(2) 政治层面
(3) 社会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92091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B222.2;B223.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二、孔子和老子的理想人格思想
(一) 孔子理想人格思想的核心“仁”
1. “天”、“仁”和“人”
2. “仁”的内涵
3. “智”、“仁”、“勇”的关系
(二) 老子的理想人格思想的基本核心:“尊天道”,“法自然”
1. 老子理想人格的内涵
2. 老子于“仁”
三、孔子和老子的教化思想
(一) 孔、老教化思想的核心
1. “礼”教与“道”教
2. 教化的实践的三个层面
(1) 个体道德层面
(2) 政治层面
(3) 社会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倪东;孔子“仁”的人学意义[J];社会科学;1997年09期
2 刘辉;儒家理想人格略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4期
3 骆锦芳;论孔子的人格精神[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4 许建良;《老子》“不为而成”的道德实践论[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刘笑敢;老子之自然与无为概念新诠[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06期
本文编号:2892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92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