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构成

发布时间:2020-11-21 04:47
   一、具体的“现实的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作为“细胞”贯穿于马克思人学理论之中,马克思关于人性、人的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范畴,都不过是对“现实的人”的合乎逻辑的展开。 二、社会的实践的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支点。人的物质生活和物质生产活动,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基础的社会实践,人生存的首要基础和前提,就是衣、食、住、行有保证;而这种保证是通过社会物质生产实践实现的。此外,人生活丰富性的拓展、人主体能动性的提升、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跃迁都是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来实现的。 三、自然的人与社会的人相统一: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结构。马克思人学理论中的人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伴而生并且相互制约的,是以其自然属性为基础,以其社会属性为主导的,二者的有机统一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实现的。 四、全面自由发展的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归宿。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归宿。 五、扬弃与超越: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特色。马克思人学理论在逻辑起点上实现了对西方传统人学的扬弃与超越,在思想内容上实现了对西方传统人学的扬弃与超越。
【学位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B038
【文章目录】:
摘要
引言
一、具体的“现实的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起点
二、社会的、实践的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支点
三、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内容
    (一) 生理层面的人
    (二) 心理层面的人
    (三) 社会实践层面的人
    (四) 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五) 人的本质规定的方法论意义
    (六) 人性的科学规定
        1. 人性的普遍性
        2. 人性的特殊性
四、全面自由发展的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归宿
    (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二)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涵义
五、扬弃与超越: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特色
    (一) 马克思人学理论在逻辑起点上实现了对西方传统人学的扬弃与超越
    (二) 马克思人学理论在思想内容上实现了对西方传统人学的扬弃与超越
    (三) 马克思人学理论在价值归宿和终极关怀上实现了对西方传统人学的扬弃与超越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艳;;马克思的英国新闻界朋友——科勒特[J];新闻前哨;2011年07期

2 ;中央编译局图书馆收藏的马克思的亲笔信(一)[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4期

3 王朝科;;论马克思的自然力思想[J];教学与研究;2011年06期

4 小雪;;猪和鸭子的故事[J];黄金时代(学生族);2006年09期

5 刘中芳;;纷争的前沿之哲学研究的转向—人学[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6 王海珍;伍小保;;瞿振元 温和的行动者[J];中华儿女;2011年12期

7 魏森杰;吕浩杰;;从唯物史观角度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J];学理论;2011年18期

8 董少广;;拜谒马克思墓[J];金融博览;2011年07期

9 吉莉莉;;对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命题的再认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8期

10 夏玲玲;;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J];才智;2011年1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飞;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2 曹瑞明;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当代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文晶;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困境及出路[D];吉林大学;2010年

4 朱大鹏;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袁媛淑;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发展探讨[D];中南大学;2012年

6 张琳;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D];复旦大学;2012年

7 俞志;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日明;近代法哲学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D];复旦大学;2003年

9 赵士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靳方华;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生明;马克思信用理论与我国现代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2 蔡正孙;马克思和老子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维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学说与中国的对外开放[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4 贾兴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5 霍君辉;马克思和谐思想初探[D];吉林大学;2011年

6 姚志国;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超越[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王志军;从马克思早期对宗教的批判看哲学的根本变革[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罗伯中;论马克思早年政治哲学[D];湘潭大学;2003年

9 秦怡红;论马克思的社会理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任东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河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925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925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e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