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先秦道家人性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4 14:09
  在道家哲学中,道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及由此引申出的原则、道理、方法等,道的根本性质是清静无欲。气是一种细微的物质颗粒,它永恒存在。道与气相互配合生成万物,因此,我们把道家的万物生成论称作“道气二元论”。而《太一生水》的万物生成论是“道气二元论”的另一种形式,是对老子道物二元论的解释。在道与气配合生成人的过程中,道、气赋人以善性;同时,人的本能欲望也根源于气。道赋人以善性之后,还将继续对人性起着蓄养作用。并且,在道家看来,人天性中的自然本能与善性是不变的,圣人自始至终保持着自身美好的天性。然而,道总是推动着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反者,道之动”是人性异化的形上根源,阴气的兴起也为人性的异化提供了形而上的解释。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多欲多为的政治是人性异化的主要原因。统治者行仁施惠、尚贤等政策的推行,刺激了人们的好利之心,引起人们争名夺利,从而导致了人性的异化。并且,道家认为,世俗圣人所提倡的仁义带有功利性,扰乱了人们清静的本性。此外,恶劣的自然环境、不良的社会习俗、职业及技术的使用、经济过贫过富也是造成人性异化的重要原因。从个体的角度来说,好恶之情是人性异化的主要原因,而好恶之情根源于人的生存...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综述与反思
        1.1.1 对研究思路及研究结构的综述与反思
        1.1.2 对“道家人性论类型的判定”的综述与反思
        1.1.3 对“人性的异化与复归”的综述与反思
        1.1.4 对“道家人性论与儒、法及佛教的比较研究”的综述与反思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结构与内容、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2 解题及文献说明
        1.3.3 论文结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人性的来源
    2.1 道气二元论
        2.1.1 道的内涵、特点
        2.1.2 气的内涵、特点
        2.1.3 道气二元论
        2.1.4 道气二元论对后世的影响
    2.2 道、气赋人以善性:道家性善论的论证
        2.2.1 道赋人以善性
        2.2.2 气赋人以善性
        2.2.3 道家性善论的独特内涵及对“人性自然论”“性超善恶论”的批评
    2.3 道对人性的护养
        2.3.1 道是万物存在的根据
        2.3.2 道对人性的护养
        2.3.3 人性的变与不变
第3章 人性的异化
    3.1 人性异化的形上根源
    3.2 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异化
        3.2.1 多欲多为的政治异化人性
        3.2.2 世俗圣人提倡仁义异化人性
        3.2.3 社会环境异化人性的其它因素
    3.3 好恶之情异化人性
        3.3.1 心、性、情三者的关系
        3.3.2 好恶之情异化人性的具体内容
        3.3.3 好恶之情根源于人的生存本能
        3.3.4 好恶之情败坏他人的本性
第4章 人性的复归
    4.1 人性复归的形上根源
    4.2 个人如何复归天性
        4.2.1 去世俗之情
        4.2.2 忘世俗之情
        4.2.3 顺本性之情
        4.2.4 先秦儒道人性境界说之比较
    4.3 整个社会如何复归天性
        4.3.1 无为的内涵
        4.3.2 无为政治复归天性的现实手段
        4.3.3 无为政治是复归天性的理想措施
        4.3.4 理想社会中的人性
第5章 结论
    5.1 人性衍化三段论的具体内容
    5.2 道家人性论对后世的影响及其思想史地位
        5.2.1 以道论性的思维方式对后世的影响
        5.2.2 异化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5.2.3 复性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5.3 道家人性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面临全球化的哲学[J]. 丘马科夫,张百春.  江海学刊. 2011(01)
[2]庄子论人性的真与美[J]. 陈鼓应.  哲学研究. 2010(12)
[3]道家视野看风云[J]. 刘笑敢.  现代哲学. 2010(05)
[4]敬、静、净:儒道佛心性论比较之一[J]. 罗安宪.  探索与争鸣. 2010(06)
[5]从孟、庄之差异看儒道分歧之根本[J]. 郑全.  哲学研究. 2010(02)
[6]老庄善恶观试探[J]. 郑全.  道德与文明. 2009(05)
[7]论中国哲学中的“农夫”与“工匠”[J]. 刘康德.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8]道、法人性论之维的现代审视[J]. 商原李刚.  哲学研究. 2006(05)
[9]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论庄子的人性素朴论与德行修养观[J]. 萧汉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10]试论道家人性论与无为而治的关系[J]. 赖华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09)

博士论文
[1]孟庄心性论比较研究[D]. 李娟.山东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897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97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3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