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的诗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5 10:12
本文的选题是中国魏晋玄学中的重要论题之一“言意之辨”,以《老子》、《庄子》与《周易》中关于“言”的讨论为主要考察对象。文本从《老子》“同出而异名”以及《庄子》“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思想切入,认为老子、庄子都意识到了“名使道分”的问题。在《周易》中,“道”是“阴”、“阳”之间的变动的呈现,而当我们用“语言”去说“道”的时候,就将“道”变成了一个固定化和概念化的对象。这个“对象化”的过程是以主、客二分为基础的,它偏离了“道”的自行展现的本性。本文从这一问题展开,认为这些文本中的“道”以及“无”、“意”与“象”等都不是一个现成存在以供言说的对象,而是在自身呈现的过程中揭示自身本性的特殊概念。所以,本文将中国古代的这一问题带到现象学的视域,将其定位为:本性的“道说”如何可能?分四章来解决:第一章是文献梳理,通过分析《周易·系辞》、《老子》、《庄子》及《周易略例》中关于“言”的讨论,归纳其中的基本观点:“道不可名”、“得意而忘言”和“立象以尽意”。他们既提出了关于“语言”的问题,也给出了古代哲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为什么“道”不可“名”?如何才能“得意而忘言”?“象”为什么可以尽“意”?这些是需要...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2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言意之辨”的研究现状
二、本文的问题与研究思路
三、“道说”与说“道”的区别
第一章 玄学主要文本中的“言意之辨”
第一节 《周易·系辞》中“言意之辨”
第二节 《老子》中的“言意之辨”
第三节 《庄子》中的“言意之辨”
第四节 《周易略例》中的“言意之辨”
第二章 阴阳:“道说”的特殊思维
第一节 “言”的根本处境:“道”与“无”
一、“道”不可名
(一) 释“神明”与“道术”
(二) 释“道术将为天下裂”
二、“无”不可训
(一) 老子“有、无”的内部关系
(二) 论王弼之“无”的诠释生成
三、从“有、无”到“无”的误读
第二节 “言”与“道”之间的张力
一、大音希声:“不言”之“言”的妙用
(一) 论老子的“希言”、“善言”与“正言”
(二) 老子之“不言”的缘构性分析
二、言而尽道:“忘言”之“言”的发生
(一) 论庄子的“大言”、“高言”与“足言”
(二) 庄子之“忘言”的发生性含义
三、小结:从“不言”到“忘言”的视域开显
第三节 先秦哲人的道说方式与特殊思维
一、老子的否定式道说
(一) 正言否定、反言否定与连言否定
(二) 论老子的“守中”思维
二、孔子的引发式道说
(一) 不言之言、反项中合与引而不发
(二) 论孔子的“执中”思维
三、庄子的卮言式道说
(一) 非此非彼与“缘督以为经”
(二) 论庄子的“得中”思维
四、小结:非形式化、非对象化与非二元论的阴阳思维
第三章 诗歌:“道说”的特殊语言
第一节 魏晋玄学语境下的“象”论
一、王弼“贵无论”基础上的语言观
(一) “贵无”之风影响下的“清谈”论
(二) “言─象─意”的三重表意结构论
二、裴頠“崇有论”基础上的“心象”论
(一) 裴頠以“心”统摄“有、无”论
(二) “制事必由于心”的“心象”论
三、刘勰《神思》中的诗歌创作结构
(一) “窥意象而运斤”的内意识结构论
(二) “兴象”与“起情”的“时”性论
第二节 以“象”为根基的还原性语言
一、以物观物:还原的思维
(一) “还原”一词在本文的界定
(二) 论“以物观物”的还原思维
二、心斋坐忘:还原的方法
(一) 论“罔象得珠”的恍惚之象
(二) 论“心斋坐忘”的玄通之心
三、立象尽意:还原的语言
(一) 论单个意象的整体呈现
(二) 论意象转换中的时间性
第三节 以“意象”为根本的诗歌语言特征
一、具体性:对抽象概念的还原
二、源发性:对直接经验的呈现
三、音乐性:对意象关联的统握
四、时间性:对本己生命的揭示
第四章 对本文研究方法的反思
第一节 对本文基础文献的反思
第二节 对本文诠释方法的反思
第三节 对本文现象学视角的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2899290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2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言意之辨”的研究现状
二、本文的问题与研究思路
三、“道说”与说“道”的区别
第一章 玄学主要文本中的“言意之辨”
第一节 《周易·系辞》中“言意之辨”
第二节 《老子》中的“言意之辨”
第三节 《庄子》中的“言意之辨”
第四节 《周易略例》中的“言意之辨”
第二章 阴阳:“道说”的特殊思维
第一节 “言”的根本处境:“道”与“无”
一、“道”不可名
(一) 释“神明”与“道术”
(二) 释“道术将为天下裂”
二、“无”不可训
(一) 老子“有、无”的内部关系
(二) 论王弼之“无”的诠释生成
三、从“有、无”到“无”的误读
第二节 “言”与“道”之间的张力
一、大音希声:“不言”之“言”的妙用
(一) 论老子的“希言”、“善言”与“正言”
(二) 老子之“不言”的缘构性分析
二、言而尽道:“忘言”之“言”的发生
(一) 论庄子的“大言”、“高言”与“足言”
(二) 庄子之“忘言”的发生性含义
三、小结:从“不言”到“忘言”的视域开显
第三节 先秦哲人的道说方式与特殊思维
一、老子的否定式道说
(一) 正言否定、反言否定与连言否定
(二) 论老子的“守中”思维
二、孔子的引发式道说
(一) 不言之言、反项中合与引而不发
(二) 论孔子的“执中”思维
三、庄子的卮言式道说
(一) 非此非彼与“缘督以为经”
(二) 论庄子的“得中”思维
四、小结:非形式化、非对象化与非二元论的阴阳思维
第三章 诗歌:“道说”的特殊语言
第一节 魏晋玄学语境下的“象”论
一、王弼“贵无论”基础上的语言观
(一) “贵无”之风影响下的“清谈”论
(二) “言─象─意”的三重表意结构论
二、裴頠“崇有论”基础上的“心象”论
(一) 裴頠以“心”统摄“有、无”论
(二) “制事必由于心”的“心象”论
三、刘勰《神思》中的诗歌创作结构
(一) “窥意象而运斤”的内意识结构论
(二) “兴象”与“起情”的“时”性论
第二节 以“象”为根基的还原性语言
一、以物观物:还原的思维
(一) “还原”一词在本文的界定
(二) 论“以物观物”的还原思维
二、心斋坐忘:还原的方法
(一) 论“罔象得珠”的恍惚之象
(二) 论“心斋坐忘”的玄通之心
三、立象尽意:还原的语言
(一) 论单个意象的整体呈现
(二) 论意象转换中的时间性
第三节 以“意象”为根本的诗歌语言特征
一、具体性:对抽象概念的还原
二、源发性:对直接经验的呈现
三、音乐性:对意象关联的统握
四、时间性:对本己生命的揭示
第四章 对本文研究方法的反思
第一节 对本文基础文献的反思
第二节 对本文诠释方法的反思
第三节 对本文现象学视角的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2899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99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