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与道德人格的生成
发布时间:2020-12-07 09:39
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上来理解的话,王阳明的思想可以分作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朱子理学的批判,主要表现在“知善知恶之良知”中,第二个阶段则开启了儒学中“向上一机”的究竟教法,主要表现在“无善无恶之良知”中。王阳明针对朱子建立在反思一规范的道德意识中的工夫论,提出了以随附性的道德意识为依据的“诚意说”,要求在当下一念的随附性意识中就能够直接地判别善恶,从而使为善去恶有着根本的明见性和驱动力。这是因为,阳明拒绝将“理”理解为先在或外在于现时的道德意识的行为规则,而是心体在具体的境遇中显现出的自然条理,从而深化孟子的“义内说”。而随附性的道德意识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心体有着源初的道德感动和道德意识。当沉浸在源初的道德感动而来的一系列意识和行为之中而没有产生丝毫偏差的话,此时作为分别善恶的随附性的道德意识也就隐而不彰,“无善无恶”得以可能。“心体”和“良知本体”意味着一种整体性的人格存在和根本性的“能”,它能够在具体的境遇中生成意识和行为,并在此意识和行为中显现和改变着自身,即“人格生成”。阳明通过对“未发”和“已发”的辨析说明了“心体”和具体的意识行为之间的关系,即良知心体在所有或静或动的具体...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论
第一节 儒学作为一门现象学伦理学的可能性
第二节 良知的主体诠释史
第三节 舍勒的人格主义伦理学与宋明理学
第一章 良知的道德意识分析
第一节 朱子工夫论:反思——规范的道德意识
一. 格物与穷理
二. 诚意
三. 心
四. 朱子工夫论与自律道德问题
第二节 知善知恶之良知:随附性的道德意识
一. 觉与随附性意识
二. 心即理
三. 诚意
第三节 无善无恶之良知:源初的道德意识
一. 性善与心善
二. 性之本体无善无恶
第二章 人格主义伦理学中的良知
第一节 未发已发:人格的自身被给予
一. 性情与未发已发
二. 伊川朱子论中和
三. 阳明论未发已发
第二节 万物一体:人格的存在样式
一. 道德意识与天人合一
二.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第三节 立志与悟道:人格自身生成的契机
一. 立志与人格变更
二. 悟与成圣之机
第三章 道德意识与人格生成
第一节 本体与工夫:源初的道德意识与人格生成
一. 诚意与正心
二. 天泉证道与严滩问答
第二节 良知异见:阳明学的分化与人格生成的诸种样态
一. 一念之微
二. 归寂收摄
三. 悟性修命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良知”的发现是具有文明史意义的事件——“晚明”时代、中国的“近代”与阳明学的文化理想[J]. 张志强. 文化纵横. 2017(04)
[2]论阳明心学与现代价值体系——关于儒家个体主义的一点思考[J]. 黄玉顺. 衡水学院学报. 2017(03)
[3]现象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J]. 倪梁康. 世界哲学. 2017(02)
[4]基于“事”的世界[J]. 杨国荣. 哲学研究. 2016(11)
[5]东西方哲学思维中的现象学、本体论与形而上学[J]. 倪梁康. 哲学研究. 2016(08)
[6]什么是现象学[J]. 张祥龙. 社会科学战线. 2016(05)
[7]再论如何理解“恻隐之心”的问题——兼论耿宁的解释困境[J]. 罗高强. 孔子研究. 2016(02)
[8]伊川、朱子已发未发辨异[J]. 彭荣.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9]论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命题性知识,能力之知,抑或动力之知?[J]. 黄勇,崔雅琴. 学术月刊. 2016(01)
[10]王阳明《大学古本旁释》献疑与辨证——以“初本”和“定本”为中心的考察[J]. 邓国元. 中国哲学史. 2014(01)
本文编号:2903037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论
第一节 儒学作为一门现象学伦理学的可能性
第二节 良知的主体诠释史
第三节 舍勒的人格主义伦理学与宋明理学
第一章 良知的道德意识分析
第一节 朱子工夫论:反思——规范的道德意识
一. 格物与穷理
二. 诚意
三. 心
四. 朱子工夫论与自律道德问题
第二节 知善知恶之良知:随附性的道德意识
一. 觉与随附性意识
二. 心即理
三. 诚意
第三节 无善无恶之良知:源初的道德意识
一. 性善与心善
二. 性之本体无善无恶
第二章 人格主义伦理学中的良知
第一节 未发已发:人格的自身被给予
一. 性情与未发已发
二. 伊川朱子论中和
三. 阳明论未发已发
第二节 万物一体:人格的存在样式
一. 道德意识与天人合一
二.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第三节 立志与悟道:人格自身生成的契机
一. 立志与人格变更
二. 悟与成圣之机
第三章 道德意识与人格生成
第一节 本体与工夫:源初的道德意识与人格生成
一. 诚意与正心
二. 天泉证道与严滩问答
第二节 良知异见:阳明学的分化与人格生成的诸种样态
一. 一念之微
二. 归寂收摄
三. 悟性修命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良知”的发现是具有文明史意义的事件——“晚明”时代、中国的“近代”与阳明学的文化理想[J]. 张志强. 文化纵横. 2017(04)
[2]论阳明心学与现代价值体系——关于儒家个体主义的一点思考[J]. 黄玉顺. 衡水学院学报. 2017(03)
[3]现象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J]. 倪梁康. 世界哲学. 2017(02)
[4]基于“事”的世界[J]. 杨国荣. 哲学研究. 2016(11)
[5]东西方哲学思维中的现象学、本体论与形而上学[J]. 倪梁康. 哲学研究. 2016(08)
[6]什么是现象学[J]. 张祥龙. 社会科学战线. 2016(05)
[7]再论如何理解“恻隐之心”的问题——兼论耿宁的解释困境[J]. 罗高强. 孔子研究. 2016(02)
[8]伊川、朱子已发未发辨异[J]. 彭荣.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9]论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命题性知识,能力之知,抑或动力之知?[J]. 黄勇,崔雅琴. 学术月刊. 2016(01)
[10]王阳明《大学古本旁释》献疑与辨证——以“初本”和“定本”为中心的考察[J]. 邓国元. 中国哲学史. 2014(01)
本文编号:29030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03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