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王弼言意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7 14:27
  “言意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论争之一,众说纷纭“言意之辩”的内涵,但“究竟什么是‘言意之辩’?”却始终未能有令人满意的回答。许多人把“言意之辩”归结为“语言能否清楚地表达思想”的讨论,把言意关系归纳为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这显然是过于简单的回答。本文试图重新梳理有关“言意之辩”的讨论,廓清“言意之辩”的内涵。 文章以王弼为个案来研究“言意之辩”。在阐明王弼言意观基础上,通过联系汤用彤、冯契、牟宗三、王葆玹等在“言意之辩”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初步勾勒出“言意之辩”这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多重理论内涵,以此凸显出中国哲学家们对语言问题的哲学思考。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也就是写作此篇论文的初衷及拟解决的问题和方法。 第二部分是对王弼“言意之辩”基本概念的解读。王弼对“言”、“意”和“象”有自己的见解。对于“言”,王弼有“名”与“称”的区分,即指称的名言和蕴涵主体意向的名言的区分。王弼认为这两种“言”都是有局限的。对于“意”,王弼常将“义”、“意”、“理”、“道”互通互训。在王弼那,“意”在形下层面指卦义,在形上层面指道、理和体现道、理的境界。王...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引子
二、 王弼“言意之辩”的基本概念:“言”、“意”、“象”
    (一) 、 言、名、称--“言意之辩”中的“言”
    (二) 、 义、意、理、道--“言意之辩”中的“意”
    (三) 、 象--“言”与“意”的中间环节
三、 王弼“言意之辩”的基本命题:“得意忘言”与“得意忘象”
四、 诠释中的王弼“言意之辩”
    (一) 、 追溯历史先导:从“名实之争”到“言意之辩”
    (二) 、 同时代性的考察: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辩”
    (三) 、 深究理论内涵:“言意之辩”的多重向度
五、 余论
    (一) 、 “言意之辩”的多重理论内涵
    (二) 、 延伸的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先秦的“言意之辩”[J]. 黄奕霖.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2]从表达问题看默会知识[J]. 郁振华.  哲学研究. 2003(05)
[3]《吕氏春秋》言“辩”的语言哲学审视[J]. 晋荣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4]“象”模型:易医会通的交点──兼论中医学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J]. 张其成.  周易研究. 2002(02)
[5]从中国哲学看意像语言把握形而上学何以可能[J]. 胡伟希.  哲学研究. 2001(09)
[6]先秦时期的语言哲学问题[J]. 韩东晖.  中国社会科学. 2001(05)
[7]得忘之间:语言、形象、意境[J]. 张立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03)
[8]论王弼“无”本论的哲学实质[J]. 康中乾.  中国哲学史. 2000(04)
[9]孔子哲学的语言之维[J]. 晋荣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2)
[10]“易”的世界观和思维模式[J]. 王霆钧.  周易研究. 2000(01)



本文编号:29034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034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6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