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儒学与佛教的关系新探 ——兼论明末清初的学风与佛教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12-11 09:59
拙文由前言、三个主体部分和结束语组成。前言介绍了本课题研究工作的缘起、目的、范围和学术史回顾以及要解决的问题,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主体第一部分,介绍了我对佛教“一心开二门”结构和儒学内部基本矛盾的认识,指出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为了论证这个观点,重点介绍了“一心开二门”的核心概念“真如”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在这种论证中,旨在说明佛教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主体第二部分,详细论证了佛教和儒学围绕“一心开二门”的历史的动态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是传统文化结构不断消解和新生文化结构不断形成的过程,新生的文化结构暗示了传统向现代转换的曙光。新生文化结构的助缘主要是佛教。但在明清鼎革中遭遇了历史的寒流,遂挤迫出康雍乾三朝内禅外儒的政治模式。主体第三部分是明末清初的学风与佛教的关系。一般认为明末清初的学风是反对佛教的,拙文认为这种反对只是针对佛教末流而言,在深层里,明末清初的学风仍然是皈依佛教的,我谓这种皈依为佛学,以王夫之为典型来剖析论证他对佛教的无意识的皈依心理。明末清初的学风对佛教的基本态度是一种批判的抑或审美的悲剧之美。结束语,简单阐述了我对有唐以来中国近世思想...
【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前言
一、我对“一心开二门”和儒学内部矛盾的基本认识
(一) “一心开二门”之“真如存在”的哲学本质
(二) 真如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三) 儒学的基本矛盾与佛学的关系
二、宋明儒学和佛教“一心开二门”的互动
(一) 佛教“一心开二门”对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影响
(二) “一心开二门”之“明心见性”的特质对儒学传统的解构
(三) 儒学对“一心开二门”的改造
(四) 宋明理学的存在本质与真如的关系
三、明末清初的学风与佛教的关系
(一) 明末实学思潮的兴起与佛教的关系
(二) 明末清初的学风与佛教的关系
结束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世纪宋明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上)[J]. 彭国翔. 哲学动态. 2003(04)
[2]性学:晚明思潮演衍的一个纽结——兼论刘宗周性学思想的理论得失[J]. 陶清. 江淮论坛. 2003(02)
[3]初唐佛性诤辩研究——以窥基、慧沼与法宝之辩为中心[J]. 张志强. 中国哲学史. 2002(04)
[4]王畿的良知信仰论与晚明儒学的宗教化[J]. 彭国翔. 中国哲学史. 2002(03)
本文编号:2910338
【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前言
一、我对“一心开二门”和儒学内部矛盾的基本认识
(一) “一心开二门”之“真如存在”的哲学本质
(二) 真如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三) 儒学的基本矛盾与佛学的关系
二、宋明儒学和佛教“一心开二门”的互动
(一) 佛教“一心开二门”对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影响
(二) “一心开二门”之“明心见性”的特质对儒学传统的解构
(三) 儒学对“一心开二门”的改造
(四) 宋明理学的存在本质与真如的关系
三、明末清初的学风与佛教的关系
(一) 明末实学思潮的兴起与佛教的关系
(二) 明末清初的学风与佛教的关系
结束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世纪宋明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上)[J]. 彭国翔. 哲学动态. 2003(04)
[2]性学:晚明思潮演衍的一个纽结——兼论刘宗周性学思想的理论得失[J]. 陶清. 江淮论坛. 2003(02)
[3]初唐佛性诤辩研究——以窥基、慧沼与法宝之辩为中心[J]. 张志强. 中国哲学史. 2002(04)
[4]王畿的良知信仰论与晚明儒学的宗教化[J]. 彭国翔. 中国哲学史. 2002(03)
本文编号:29103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10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