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荀子“知”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5 19:40
  荀子语境下的“知”大体包括三层涵义:认识、知识和智慧。基于此,文章共分为三个章节:认识之论、知识之论和智慧之论。所谓认识之论,就是以人的认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认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包含着人类认识是如何发生发展这一系列的过程。对人认识能力的肯定是所有认识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同时,认识能力也是荀子建构其理论体系的基石。认识能力与外界事物相接触的过程,是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天官意物”和“心有征知”两个阶段;心的“征知”作用是建立在其透彻通达的前提下,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心往往受到蒙蔽,人们在认识上就容易陷入片面性之弊,因此,在认识活动中,就不能仅仅依靠“心”对五官的指导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对“心”本身的活动进行涤荡,这就需要“虚壹而静”的修养方法。所谓知识之论,是关于人类已有认识成果的理论。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荀子将知识的内容限定在“五经”之中,并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最便捷的途径。单纯为了增加知识量,并不是荀子的目的,荀子认为学习知识的意义在于修身。所谓智慧之论,则是以人的聪明才智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智慧是在对知识的运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能力,掌握了这种能力,便可...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思路
第一章 认识之论
    第一节 认识能力及其作用
        一、“凡以知,人之性”
        二、“知天”而“制天”
        三、“明分使群”
    第二节 认识形成的过程
        一、“天官意物”
        二、“心有征知”
        三、“虚壹而静”
第二章 知识之论
    第一节 知识的内容
    第二节 获取知识的途径
        一、“学莫便乎近其人”
        二、“积微而著”
    第三节 知识的意义
第三章 智慧之论
    第一节 “是是非非谓之智”
        一、“智”与“愚”
        二、“智”的形成过程
        三、“智”的本质
    第二节 “用天地、理万变”
        一、“道德纯备,智慧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的政治智慧论
        二、“观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的历史智慧论
        三、“以德兼人”的军事智慧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荀子“知”的层次和境界——以《正名》《解蔽》篇为例[J]. 贾庆军.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05)
[2]中国传统知论的特点[J]. 刘静芳.  哲学研究. 2016(05)
[3]荀子人性论辨正——论荀子的性恶、心善说[J]. 梁涛.  哲学研究. 2015(05)
[4]对荀子思想的新认识[J]. 廖名春.  河北学刊. 2012(05)
[5]荀子的知“道”心与“养心”[J]. 唐琳.  理论月刊. 2012(04)
[6]“甚僻违而无类”:从荀子对孟子的批评看先秦儒家的“知类”观[J]. 李巍.  哲学研究. 2011(08)
[7]荀子“虚壹而静”说新释[J]. 廖名春.  孔子研究. 2009(01)
[8]求道:中国的哲学精神[J]. 周山.  社会科学. 2008(09)
[9]荀子心“合”物论发微[J]. 温海明.  中国哲学史. 2008(02)
[10]荀子知识论研究[J]. 沈顺福.  管子学刊. 2005(03)

博士论文
[1]先秦儒家知识论研究[D]. 宗超.山东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试论荀子“学”的思想[D]. 张立.苏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38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38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2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