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卡尔·洛维特对唯物史观的误读
发布时间:2020-12-27 08:58
自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以来,唯物史观就被神学阐释,尤以德国哲学家卡尔·洛维特(以下简称洛维特)的误读极为典型。在洛维特看来,马克思是“受《旧约》局限的犹太人”,他的唯物史观不过是“基督教”颠倒下的“末世论”,“共产主义”不过是他“弥赛亚主义目标”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洛维特是以哲学方法论为工具,在详细分析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对唯物史观做出的一种完全神学化解读,当然这是对唯物史观的误读。那么,洛维特是如何将唯物史观误读的呢?他得出误读结论的原因何在?像他这样的误读解释为何经久不衰?这种误读会给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传播带来什么后果呢?笔者试图通过研究给予必要澄清,使相关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本文围绕洛维特误读唯物史观进行了五个方面的研究或澄清,除绪论部分外,第二章全面考察洛维特的生平及其思想脉络;第三章梳理阐述洛维特对唯物史观误读的内容,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对马克思相关经典文本及洛维特相关著述对照研读,从而厘清历史唯物主义与救赎历史观的本质区别;第四章分析唯物史观为何会被纳入神学阐释范畴的原由;第五章分析误读唯物史观带给我们的影响与反思,对洛维特误读唯物史观的社会影响与理论矛盾进行整体评...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标
1.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1.2 课题研究的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2. 洛维特生平及其历史观概述
2.1 洛维特的生平
2.2 洛维特的历史观
2.2.1 历史哲学诞生于神学
2.2.2 历史意义“复归”自然意义
3. 洛维特对唯物史观误读的主要内容
3.1 马克思关于史前时期与历史时期的划分
3.2 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
3.2.1 无产阶级是历史唯物主义特选的子民
3.2.2 无产阶级是光明的子女
3.3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
3.3.1 《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先知主义的档案
3.3.2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上帝的上帝之国
3.4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理论
3.4.1 马克思缺乏对宗教意识问题的真正关切和理解
3.4.2 马克思的宗教背景及宗教批判
4. 洛维特误读唯物史观的原因分析
4.1 西方近代哲学的神学底色
4.1.1 经验论、唯理论者对宗教与哲学的调和
4.1.2 德国古典哲学的宗教取向
4.2 传统马克思主义者的阐释方法
4.2.1 梅林为代表的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者
4.2.2 卢卡奇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4.3 洛维特自身的认识论局限性
5. 洛维特误读唯物史观的危害和理论反思
5.1 洛维特误读唯物史观的危害
5.1.1 遮蔽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5.1.2 强化了“历史目的论”阐释传统
5.2 洛维特误读唯物史观的理论反思
5.2.1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和意义
5.2.2 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基础和方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2941462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标
1.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1.2 课题研究的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2. 洛维特生平及其历史观概述
2.1 洛维特的生平
2.2 洛维特的历史观
2.2.1 历史哲学诞生于神学
2.2.2 历史意义“复归”自然意义
3. 洛维特对唯物史观误读的主要内容
3.1 马克思关于史前时期与历史时期的划分
3.2 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
3.2.1 无产阶级是历史唯物主义特选的子民
3.2.2 无产阶级是光明的子女
3.3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
3.3.1 《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先知主义的档案
3.3.2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上帝的上帝之国
3.4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理论
3.4.1 马克思缺乏对宗教意识问题的真正关切和理解
3.4.2 马克思的宗教背景及宗教批判
4. 洛维特误读唯物史观的原因分析
4.1 西方近代哲学的神学底色
4.1.1 经验论、唯理论者对宗教与哲学的调和
4.1.2 德国古典哲学的宗教取向
4.2 传统马克思主义者的阐释方法
4.2.1 梅林为代表的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者
4.2.2 卢卡奇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4.3 洛维特自身的认识论局限性
5. 洛维特误读唯物史观的危害和理论反思
5.1 洛维特误读唯物史观的危害
5.1.1 遮蔽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5.1.2 强化了“历史目的论”阐释传统
5.2 洛维特误读唯物史观的理论反思
5.2.1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和意义
5.2.2 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基础和方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29414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41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