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科学成就取得之社会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0-12-27 20:32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科技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家的贡献,科学家的成长及其科学成就的取得,与科学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大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天文学作为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学科,其成就在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取得了一系列天文成就,被誉为“恒星天文学之父”。然而,他的科学发现深深地扎根于18世纪英国和欧洲政治、经济、哲学和科学技术变动的土壤,研究他取得成功的社会背景,尤其是对他所处的时代、家庭、科技背景等方面的分析,不但可以为科学伟人及其成就的产生提供合理的说明,而且还可以深刻揭示科学与社会历史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总体上体现“时势造英雄和英雄又造时势”的现实主义史观的正确性。同时,对我国科学家的培养也会起到一定的理论和现实的借鉴作用。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源起
1.1.1 科技史的学科地位及研究的意义
1.1.2 科学家的社会影响
1.1.3 威廉·赫歇尔的天文学地位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及其天文学贡献
2.1 生平
2.2 赫歇尔的天文学贡献及其影响
2.2.1 威廉·赫歇尔的望远镜
2.2.2 科学成就的社会影响
第3章 威廉·赫歇尔科学成就取得的社会因素分析
3.1 社会因素
3.1.1 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
3.1.2 当时的文化思想观念
3.1.3 当时科学组织的发展
3.2 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
3.2.1 特殊的生活经历
3.2.2 兴趣爱好
3.2.3 家庭教育
3.2.4 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
第4章 科学家培养的思考
4.1 科学成就的社会环境
4.1.1 社会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成就的原动力
4.1.2 民主政治是科学成就的先决条件
4.1.3 良好的教育基础是科学成就的重要条件
4.2 科学成就的社会承认
4.2.1 科学成就的公开
4.2.2 社会认可程度
4.3 科学成就的社会评价
4.3.1 真理评价
4.3.2 价值评价
4.3.3 美学评价
4.4 我国科学家培养的思考
4.4.1 提高公众的科技素养
4.4.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4.4.3 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思想
4.4.4 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第5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光学望远镜的发明和演变[J]. 夏雄平. 发明与创新(学生版). 2007(04)
[2]论科学发现的社会因素[J]. 蔡贤浩. 孝感学院学报. 2004(04)
[3]科学家的社会责任[J]. 龚继民.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03)
[4]我国科技竞争力国际排名为何大幅下降[J]. 程青. 瞭望新闻周刊. 2000(02)
[5]科学史的文化功能及其建制化──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诞生[J]. 刘钝.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9(03)
[6]科学史的向度[J]. 袁江洋.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9(02)
[7]科学史编史思想的发展线索——兼论科学编史学学术结构[J]. 袁江洋.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7(12)
[8]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40年[J]. 席泽宗.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7(02)
[9]关于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科学落后原因的论述[J]. 韩琦.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2(04)
[10]十七、十八世纪西方天文学对中国的影响[J]. 席泽宗.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8(03)
本文编号:2942438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源起
1.1.1 科技史的学科地位及研究的意义
1.1.2 科学家的社会影响
1.1.3 威廉·赫歇尔的天文学地位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及其天文学贡献
2.1 生平
2.2 赫歇尔的天文学贡献及其影响
2.2.1 威廉·赫歇尔的望远镜
2.2.2 科学成就的社会影响
第3章 威廉·赫歇尔科学成就取得的社会因素分析
3.1 社会因素
3.1.1 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
3.1.2 当时的文化思想观念
3.1.3 当时科学组织的发展
3.2 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
3.2.1 特殊的生活经历
3.2.2 兴趣爱好
3.2.3 家庭教育
3.2.4 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
第4章 科学家培养的思考
4.1 科学成就的社会环境
4.1.1 社会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成就的原动力
4.1.2 民主政治是科学成就的先决条件
4.1.3 良好的教育基础是科学成就的重要条件
4.2 科学成就的社会承认
4.2.1 科学成就的公开
4.2.2 社会认可程度
4.3 科学成就的社会评价
4.3.1 真理评价
4.3.2 价值评价
4.3.3 美学评价
4.4 我国科学家培养的思考
4.4.1 提高公众的科技素养
4.4.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4.4.3 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思想
4.4.4 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第5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光学望远镜的发明和演变[J]. 夏雄平. 发明与创新(学生版). 2007(04)
[2]论科学发现的社会因素[J]. 蔡贤浩. 孝感学院学报. 2004(04)
[3]科学家的社会责任[J]. 龚继民.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03)
[4]我国科技竞争力国际排名为何大幅下降[J]. 程青. 瞭望新闻周刊. 2000(02)
[5]科学史的文化功能及其建制化──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诞生[J]. 刘钝.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9(03)
[6]科学史的向度[J]. 袁江洋.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9(02)
[7]科学史编史思想的发展线索——兼论科学编史学学术结构[J]. 袁江洋.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7(12)
[8]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40年[J]. 席泽宗.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7(02)
[9]关于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科学落后原因的论述[J]. 韩琦.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2(04)
[10]十七、十八世纪西方天文学对中国的影响[J]. 席泽宗.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8(03)
本文编号:29424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42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