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演变
发布时间:2020-12-27 20:43
自从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概念以来,这个概念就踏上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在这个发展进程中,它始终处在肯定和否定意义的波动之中。随着这个波动,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也相应发生着变化,由此也就造成了这个概念备受关注同时又饱受争议的局面。在这个词的发展历程中,有两个因素尤其值得注意:一是马克思的奠基作用;一是哲学的融入。马克思第一次赋予了意识形态概念以深刻的批判性意义,这个批判性意义对后世的意识形态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影响之所以如此之深,在根本上是由于马克思的批判既富于深刻的哲学思想,同时又富于深厚的现实历史内涵。自此,批判性就成了贯穿意识形态概念发展过程的根本精神。哲学思想融入到意识形态概念中来,是这个概念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来的重要保证。从最初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到后来马尔库塞、哈贝马斯、阿尔都塞等对现象学、结构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思想的引入,哲学让意识形态概念生发出丰厚的思想内涵来。澄清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本质,进而考察整个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变化历程,是本文的总体思路。通过这个考察,我们也对我国理论界向来主张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提出了一定的质疑,我们认为解决这...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12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诞生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法国启蒙主义哲学的影响
第二节 意识形态概念的诞生
第三节 德国古典哲学的贡献
第二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前期:哲学的理论批判
第二节 中期:唯物史观的建立
第三节 后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
第三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本质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虚假意识
第三节 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
第四节 意识形态与科学
第四章 马克思之后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一节 列宁与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二节 马尔库塞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三节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四节 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五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第一节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思想
第二节 理论界的“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论
第三节 “回到马克思”的思考与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延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概念辨析[J]. 周兵.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2]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以卢卡奇、葛兰西和柯尔施为例[J]. 张秀琴. 山东社会科学. 2008(12)
[3]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二次战略性飞跃[J]. 侯惠勤.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07)
[4]简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几个问题[J]. 王晓升.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2)
[5]意识形态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 戈士国.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7(07)
[6]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冲突”(下)[J]. 侯惠勤.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7(02)
[7]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冲突”(上)[J]. 侯惠勤.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7(01)
[8]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J]. 侯惠勤.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02)
[9]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再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话语权[J]. 侯惠勤.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01)
[10]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研究[J]. 周宏. 天府新论. 2005(04)
本文编号:2942454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12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诞生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法国启蒙主义哲学的影响
第二节 意识形态概念的诞生
第三节 德国古典哲学的贡献
第二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前期:哲学的理论批判
第二节 中期:唯物史观的建立
第三节 后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
第三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本质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虚假意识
第三节 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
第四节 意识形态与科学
第四章 马克思之后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一节 列宁与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二节 马尔库塞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三节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四节 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五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第一节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思想
第二节 理论界的“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论
第三节 “回到马克思”的思考与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延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概念辨析[J]. 周兵.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2]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以卢卡奇、葛兰西和柯尔施为例[J]. 张秀琴. 山东社会科学. 2008(12)
[3]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二次战略性飞跃[J]. 侯惠勤.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07)
[4]简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几个问题[J]. 王晓升.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2)
[5]意识形态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 戈士国.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7(07)
[6]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冲突”(下)[J]. 侯惠勤.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7(02)
[7]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冲突”(上)[J]. 侯惠勤.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7(01)
[8]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J]. 侯惠勤.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02)
[9]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再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话语权[J]. 侯惠勤.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01)
[10]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研究[J]. 周宏. 天府新论. 2005(04)
本文编号:29424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42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