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平·英德伽的隐喻互动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8 02:36
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到的那样,“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关系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隐喻已经不是单纯的修饰话语的手段,或是逻辑学家所说的范畴错置,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发表了《修辞哲学》(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首先提出了隐喻互动(Interaction)理论。他发现本体和喻体经常是不相似和不对等的。因为本体和喻体经常分属不同的范畴,两者之间存在一种意义的张力。理查兹认为,正是两者的张力和互动,而不是它们的相似性,解释了隐喻的功用。在《模式与隐喻》(Models and Metaphor,1962)中,布莱克从主体和辅体的角度上来解释本体和喻体的相互作用。本体就是主体(principle subject),作用是提供隐喻表述的“框架”(frame);喻体是辅体(subsidiary subject),作用是提供隐喻表述的“焦点”(focus).在布莱克的互动论中,主体和喻体不再是单独的概念,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日常经验系统(systems of c...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比平·英德伽隐喻互动论的理论渊源
1.1 理查兹对隐喻工作机制的解释
1.2 布莱克的互相作用理论
第二章 比平·英德伽的隐喻互动论
2.1 隐喻互动论的工作机制
2.2 认知主体与实在的中介
2.2.1 概念网络
2.2.2 认知环境和感知动觉数据集
2.2.3 认知关系
2.3 互动理论的本质
第三章 比平·英德伽隐喻互动论的理论意义
3.1 从隐喻互动论到认知互动论
3.1.1 隐喻互动论
3.1.2 认知互动论
3.2 隐喻互动论和认知互动论的统一
3.2.1 认知互动模式
3.2.2 隐喻互动模式
3.2.3 隐喻互动和认知互动互相统一的意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语言认知和隐喻[J]. 程琪龙.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2(01)
[2]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 林书武.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2(01)
[3]Lakoff & 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J]. 王寅.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1(04)
[4]《隐喻与认知》评介[J]. 林书武.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04)
本文编号:2942974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比平·英德伽隐喻互动论的理论渊源
1.1 理查兹对隐喻工作机制的解释
1.2 布莱克的互相作用理论
第二章 比平·英德伽的隐喻互动论
2.1 隐喻互动论的工作机制
2.2 认知主体与实在的中介
2.2.1 概念网络
2.2.2 认知环境和感知动觉数据集
2.2.3 认知关系
2.3 互动理论的本质
第三章 比平·英德伽隐喻互动论的理论意义
3.1 从隐喻互动论到认知互动论
3.1.1 隐喻互动论
3.1.2 认知互动论
3.2 隐喻互动论和认知互动论的统一
3.2.1 认知互动模式
3.2.2 隐喻互动模式
3.2.3 隐喻互动和认知互动互相统一的意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语言认知和隐喻[J]. 程琪龙.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2(01)
[2]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 林书武.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2(01)
[3]Lakoff & 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J]. 王寅.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1(04)
[4]《隐喻与认知》评介[J]. 林书武.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5(04)
本文编号:29429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42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