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哲学批判 ——对马克思哲学变革实质的一种理解
发布时间:2020-12-30 14:59
本论文是从作为哲学型态的“本体论”视角,对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所进行的一项专题性研究。 论文不是把汉语的“本体论”这一术语用作对西文“Ontology”的翻译,从而也不是把它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看待的,而是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哲学理论型态来审视的。整篇论文都是从哲学观的视角切入和展开论述的。 论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可简括为两个“结合”:一是“结合”哲学史,二是“结合”马克思的哲学文本,通过历史比勘和文本分析,来揭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义。 作为论文题目的“本体论哲学批判”,包括两种不同的理解:“本体论的哲学批判”和“本体论哲学的批判”。论文“上篇”主要是前者,即对“本体论”的词源、汉译和相关术语的讨论,以及对“本体论”的学术流变的考释;“下篇”主要是后者,即马克思哲学对传统本体论哲学所作之批判的当代阐释。 论文包括一个“前言”,“正文”十章,和一个“附录”。 第一章讨论前提和方法问题。本章通过区分“哲学形态”和“哲学型态”两个概念,揭示传统西方哲学的支撑性理论假定,为解开“本体论”之谜提供一种根据;本章还讨论了解释学方法运用于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解释时应当遵循...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7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前言
上篇 “本体论”的语词和学术流变考释
第一章 前提和方法问题
一 哲学的中西差异和本文所取的语词权界
二 哲学观问题和本文的观照视角
三 哲学形态的历史演变和Ontology在哲学中的地位
四 作为哲学型态的本体论和本文的问题意识
五 文本解释学的方法论和本文所持的解释观
第二章 “本体论”的词源和汉译
一 关于“Ontology”词源和汉译的讨论
二 词源和汉译讨论中的相关学理
三 本文所采取的策略
第三章 与“本体论”相关的若干术语的语言和逻辑分析(本章未打印)
一 “存在”与“存在者”
二 “本原”与“本质”
三 “实体”与“偶性”
四 “实在”与“现象”
五 “关系”与“情态”
第四章 “本体论”的学术流变(上)——从古希腊到中世纪
一 前苏格拉底哲学中的“始基”问题
二 柏拉图的“理型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形上学”
三 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中的“实体”问题
第五章 “本体论”的学术流变(下)——从近代到现代
一 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中的“实体”问题及其内在矛盾
二 休谟和康德对“本体论”的诘难
三 黑格尔哲学的“本体论”性质
四 “本体论”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遭遇
五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历史命运和基本特征
下篇 马克思哲学对“本体论”的批判所展示的哲学新方向
第六章 哲学中革命变革的起源——马克思哲学的发生学考察
一 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前期准备
二 从“自我意识”到“此岸世界”——《博士论文》到《导言》
三 从“生产劳动”到“生产方式”——《巴黎手稿》和《神圣家族》
四 “人的感性活动”与“现实生活”——《提纲》和《形态》
第七章 本体论哲学批判的前提——传统哲学观批判
一 传统哲学观批判的案例分析
二 马克思哲学观的本质之点
三 马克思哲学观的合理总结和当代确认
四 附评传统教科书哲学观
第八章 从抽象王国到现实世界——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
一 自然:在什么意义上是“现实的”
二 社会:为什么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 人:只有作为结果才能成为前提
四 实践:一种新的哲学视界
第九章 存在之思的新维度(本章未打印)——哲学提问方式的根本转换
一 从“是什么”到“怎么样”
二 从“为什么”到“如何做”
三 从逻辑构造到实践理性
第十章 本体论哲学批判的思维向度(本章未打印)——思维方式的划时代变革
一 从实体思维到关系思维
二 从知性思维到实践思维
三 从直观思维到变革思维
四 从预成论思维到生成论思维
附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之关系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方哲学中“是”的意义及其思想方式[J]. 俞宣孟. 中国社会科学. 2001(01)
[2]“是”、“所是”、“是其所是”、“所是者”──关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几个术语的翻译[J]. 王路. 哲学译丛. 2000(02)
[3]论形而上学的基本范畴──有与是的区别与联系[J]. 邹化政. 社会科学战线. 1999(01)
[4]重视三大理论基石的建设——回顾20年来哲学研究的一点感想[J]. 李德顺. 哲学动态. 1998(09)
[5]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J]. 杨耕,张立波. 哲学研究. 1998(09)
[6]“是”、“是者”、“此是”与“真”──理解海德格尔[J]. 王路. 哲学研究. 1998(06)
[7]中西形而上学的有无之辨[J]. 赵敦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
[8]关于“本体论”的本体性说明——兼与朱立元先生商榷[J]. 高建平. 文学评论. 1998(01)
[9]体系哲学还是科学的革命的方法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质的思考[J]. 张一兵,仰海峰. 天津社会科学. 1997(06)
[10]世界本原:非哲学命题[J]. 陶同. 求是学刊. 1997(06)
本文编号:2947839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7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前言
上篇 “本体论”的语词和学术流变考释
第一章 前提和方法问题
一 哲学的中西差异和本文所取的语词权界
二 哲学观问题和本文的观照视角
三 哲学形态的历史演变和Ontology在哲学中的地位
四 作为哲学型态的本体论和本文的问题意识
五 文本解释学的方法论和本文所持的解释观
第二章 “本体论”的词源和汉译
一 关于“Ontology”词源和汉译的讨论
二 词源和汉译讨论中的相关学理
三 本文所采取的策略
第三章 与“本体论”相关的若干术语的语言和逻辑分析(本章未打印)
一 “存在”与“存在者”
二 “本原”与“本质”
三 “实体”与“偶性”
四 “实在”与“现象”
五 “关系”与“情态”
第四章 “本体论”的学术流变(上)——从古希腊到中世纪
一 前苏格拉底哲学中的“始基”问题
二 柏拉图的“理型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形上学”
三 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中的“实体”问题
第五章 “本体论”的学术流变(下)——从近代到现代
一 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中的“实体”问题及其内在矛盾
二 休谟和康德对“本体论”的诘难
三 黑格尔哲学的“本体论”性质
四 “本体论”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遭遇
五 传统本体论哲学的历史命运和基本特征
下篇 马克思哲学对“本体论”的批判所展示的哲学新方向
第六章 哲学中革命变革的起源——马克思哲学的发生学考察
一 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前期准备
二 从“自我意识”到“此岸世界”——《博士论文》到《导言》
三 从“生产劳动”到“生产方式”——《巴黎手稿》和《神圣家族》
四 “人的感性活动”与“现实生活”——《提纲》和《形态》
第七章 本体论哲学批判的前提——传统哲学观批判
一 传统哲学观批判的案例分析
二 马克思哲学观的本质之点
三 马克思哲学观的合理总结和当代确认
四 附评传统教科书哲学观
第八章 从抽象王国到现实世界——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
一 自然:在什么意义上是“现实的”
二 社会:为什么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 人:只有作为结果才能成为前提
四 实践:一种新的哲学视界
第九章 存在之思的新维度(本章未打印)——哲学提问方式的根本转换
一 从“是什么”到“怎么样”
二 从“为什么”到“如何做”
三 从逻辑构造到实践理性
第十章 本体论哲学批判的思维向度(本章未打印)——思维方式的划时代变革
一 从实体思维到关系思维
二 从知性思维到实践思维
三 从直观思维到变革思维
四 从预成论思维到生成论思维
附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之关系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方哲学中“是”的意义及其思想方式[J]. 俞宣孟. 中国社会科学. 2001(01)
[2]“是”、“所是”、“是其所是”、“所是者”──关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几个术语的翻译[J]. 王路. 哲学译丛. 2000(02)
[3]论形而上学的基本范畴──有与是的区别与联系[J]. 邹化政. 社会科学战线. 1999(01)
[4]重视三大理论基石的建设——回顾20年来哲学研究的一点感想[J]. 李德顺. 哲学动态. 1998(09)
[5]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J]. 杨耕,张立波. 哲学研究. 1998(09)
[6]“是”、“是者”、“此是”与“真”──理解海德格尔[J]. 王路. 哲学研究. 1998(06)
[7]中西形而上学的有无之辨[J]. 赵敦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
[8]关于“本体论”的本体性说明——兼与朱立元先生商榷[J]. 高建平. 文学评论. 1998(01)
[9]体系哲学还是科学的革命的方法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质的思考[J]. 张一兵,仰海峰. 天津社会科学. 1997(06)
[10]世界本原:非哲学命题[J]. 陶同. 求是学刊. 1997(06)
本文编号:2947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47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