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和栗谷理气论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1 01:03
理气论是理学家构建哲学体系的基础,对其不同的诠释将会产生不同的学说理论。本文力图从基本概念入手,逐步深入,采取平行线对比研究的方法,分别阐述了朱熹和栗谷的思想。力争对二者的理气论进行系统性的再认识,进而明确朱熹和栗谷理气论的相同和相异之处以及二者理学体系之所以不尽相同的深层原因。全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朱熹的理气概念作了全面的论述,并以史为据采取分层解析和分阶段论述相柔和的手法,分析了朱熹早期、中期及晚期的“理先气后”思想。关于理气动静的理论,笔者根据两个看似矛盾的命题“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和“气有动静,故理有动静”着手,分别从本原和禀赋层次进行详细论述。其次,参照前章研究思路,界定了栗谷哲学体系中的两个基本范畴“理”和“气”,在此基础上逐一阐述了其“气发理乘”说和“理通气局”说。而后,从栗谷理气论的全局出发,以理与气“既非二物,又非一物”为主线索,综述了栗谷哲学精髓所在“理气之妙”的思想。最后一章为结论,综合以上的对比研究,明确了朱熹和栗谷在理气论上的异同。同时,在比较中也充分的体现了栗谷以前人为范、吸取精华,而又不止于前人的创新精神,其理论为朱子学理论在朝鲜的传播、发展以及本土...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和范围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朱熹的理气论
2.1 朱熹的生平简介
2.2 理
2.2.1 理的至上性
2.2.2 理的恒常性
2.2.3 理内涵的多样性
2.3 气的引入
2.3.1 朱熹对气的界定
2.3.2 气引入的必要性
2.4 理与气的先后
2.4.1 禀赋层次上-理气不离不杂
2.4.2 本原层次上-理先气后
2.5 理气之动静
2.5.1 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
2.5.2 气有动静故理有动静
2.6 小结
第三章 栗谷的理气论
3.1 栗谷之理气概念
3.1.1 “理”的界定
3.1.2 “气”的界定
3.2 栗谷的气发理乘说
3.2.1 对退溪“理气互发”的反驳
3.2.2 栗谷对其“气发理乘”的阐释
3.3 理通气局
3.3.1 理通气局说的形成
3.3.2 何谓理通气局
3.4 栗谷的“理气之妙”的思想
3.4.1 非二物
3.4.2 非一物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950643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和范围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朱熹的理气论
2.1 朱熹的生平简介
2.2 理
2.2.1 理的至上性
2.2.2 理的恒常性
2.2.3 理内涵的多样性
2.3 气的引入
2.3.1 朱熹对气的界定
2.3.2 气引入的必要性
2.4 理与气的先后
2.4.1 禀赋层次上-理气不离不杂
2.4.2 本原层次上-理先气后
2.5 理气之动静
2.5.1 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
2.5.2 气有动静故理有动静
2.6 小结
第三章 栗谷的理气论
3.1 栗谷之理气概念
3.1.1 “理”的界定
3.1.2 “气”的界定
3.2 栗谷的气发理乘说
3.2.1 对退溪“理气互发”的反驳
3.2.2 栗谷对其“气发理乘”的阐释
3.3 理通气局
3.3.1 理通气局说的形成
3.3.2 何谓理通气局
3.4 栗谷的“理气之妙”的思想
3.4.1 非二物
3.4.2 非一物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950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50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