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释礼—朱熹礼、理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2 05:25
儒家文化特以“礼乐”著称,朱熹是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故而,对朱熹“礼”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研究朱子学,而且对儒学之精神以及“礼乐”文化的理解大有裨益。本文以“礼之本”为视角,深入地剖析朱熹礼、理关系的哲学基础,从“以理释礼”切入,来探索朱熹关于“礼”的概念,以进一步凸显朱熹理学的特质。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两方面阐释了朱熹“以理释礼”思想产生的背景,即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朱熹认为在此之前的社会礼仪规范都太过于繁琐,难以适用于平常百姓之家,于是他认为自己有必要对古礼“拆洗一番”,制定一系列礼仪以适用于今世。在朱熹之前的理学家们,对礼、理关系也有过一定的探讨,但是朱熹认为除了小程以外,其他人并没有为“礼”找到形上层面的基础,而小程则不一样,他把“礼”上升到了与“天理”同等的高度,为具体的礼仪规范作了本体论的证明,朱熹即是继承了小程的思想,并进一步深入。本文第二部分讨论的是朱熹“以理释礼”思想,尤其是朱熹礼学思想的哲学依据。在朱熹那里“理”是无所不包的哲学本体,并通过“气”与具体的礼仪规范相沟通,礼、理二者之间是“理一分殊”的关系。再者,“礼是人性之内在德性”,故而,礼...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论文写作之缘起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三、论文写作之角度、方法
第一章 朱熹"以理释礼"思想的产生
第一节 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节 理论渊源
第二章 朱熹"以理释礼"思想的依据
第一节 天理依据
第二节 性理依据
第三节 礼的自身规定性依据
(一)、本质性依据
(二)、功能性依据
第三章 朱熹"以理释礼"思想的展开
第一节 "礼者,理也"
第二节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第三节 礼为性
第四节 仁礼关系
(一)、仁说概述
(二)、"仁包四德"
(三)、"仁、礼非是二物"
第五节 "克己复礼为仁"
(一)、"非礼即己"
(二)、"克己便复礼"
(三)、"克己复礼为仁"
第六节 践礼与持敬
(一)、持敬工夫
(二)、践礼和持敬相交养
第四章 朱熹"以理释礼"思想的作用
第一节 "上助圣朝"——强化礼教,巩固封建统治
第二节 "敦化导民"——礼下庶人的最终实现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朱熹的礼仪观与《朱子家礼》[J]. 安国楼.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2]程朱对孔孟仁学的改造与发展[J]. 李霞. 孔子研究. 2001(06)
[3]儒家“礼”的观念与现代世界[J]. 陈来. 孔子研究. 2001(01)
[4]论《朱子家礼》及其影响[J]. 杨志刚. 朱子学刊. 1994(00)
[5]“礼下庶人”的历史考察[J]. 杨志刚. 社会科学战线. 1994(06)
[6]朱熹《家礼》真伪辨[J]. 束景南. 朱子学刊. 1993(00)
[7]论徽州宗族繁荣的原因[J]. 赵华富. 民俗研究. 1993(01)
[8]朱子《家礼》真伪考议[J]. 陈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3)
本文编号:2952743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论文写作之缘起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三、论文写作之角度、方法
第一章 朱熹"以理释礼"思想的产生
第一节 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节 理论渊源
第二章 朱熹"以理释礼"思想的依据
第一节 天理依据
第二节 性理依据
第三节 礼的自身规定性依据
(一)、本质性依据
(二)、功能性依据
第三章 朱熹"以理释礼"思想的展开
第一节 "礼者,理也"
第二节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第三节 礼为性
第四节 仁礼关系
(一)、仁说概述
(二)、"仁包四德"
(三)、"仁、礼非是二物"
第五节 "克己复礼为仁"
(一)、"非礼即己"
(二)、"克己便复礼"
(三)、"克己复礼为仁"
第六节 践礼与持敬
(一)、持敬工夫
(二)、践礼和持敬相交养
第四章 朱熹"以理释礼"思想的作用
第一节 "上助圣朝"——强化礼教,巩固封建统治
第二节 "敦化导民"——礼下庶人的最终实现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朱熹的礼仪观与《朱子家礼》[J]. 安国楼.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2]程朱对孔孟仁学的改造与发展[J]. 李霞. 孔子研究. 2001(06)
[3]儒家“礼”的观念与现代世界[J]. 陈来. 孔子研究. 2001(01)
[4]论《朱子家礼》及其影响[J]. 杨志刚. 朱子学刊. 1994(00)
[5]“礼下庶人”的历史考察[J]. 杨志刚. 社会科学战线. 1994(06)
[6]朱熹《家礼》真伪辨[J]. 束景南. 朱子学刊. 1993(00)
[7]论徽州宗族繁荣的原因[J]. 赵华富. 民俗研究. 1993(01)
[8]朱子《家礼》真伪考议[J]. 陈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3)
本文编号:2952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52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