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社会状态 ——符号权力与符号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6 03:15
随着物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人类社会特别是西方发达工业国家逐渐从以生产为核心的社会过渡到以消费占社会主导地位的社会,从过去的商品生产与交换为核心的生产性社会转向了以符号的生产与交换为核心的消费社会。本文旨在研究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以及在这种社会状态下权力支配和意识形态操控的方式。本文以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和布尔迪厄的符号权力理论作为写作基础。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阐述权力转移、符号权力、符号社会以及符号社会的意识形态。第一部分在托夫勒的权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权力转移的新形式,即符号权力的产生。第二部分则集中阐述符号权力,研究符号权力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逻辑形成过程,进而研究符号权力的内容、运行机制和特性。第三部分阐述以符号交换的逻辑为基础的符号社会产生的必然性和它所指称的特定的社会状态。以此为基础,最后一部分集中研究符号社会的意识形态,并将这种意识形态与经典意识形态理论特别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作一对比研究。本文对符号权力、符号社会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状态以及在这种状态下意识形态操控的特性,期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状...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权力和权力的转移
1.1 权力概念界定
1.2 权力的转移
第二章 符号权力
2.1 符号权力产生的背景条件
2.1.1 符号权力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消费社会的形成
2.1.2 符号权力产生的理论准备
2.2 符号权力的逻辑形成过程
2.2.1 大众媒介的影响
2.2.2 广告文化的渗透
2.3 符号权力的界定
2.3.1 符号权力的内容
2.3.2 符号权力的运行机制
2.3.3 符号权力的特性
第三章 符号社会
3.1 符号社会产生的必然性
3.1.1 物的生成因素
3.1.2 大众媒介的参与
3.2 符号社会的构成
3.2.1 符号社会的整体框架
3.2.2 符号社会的社会空间的划分—场域
第四章 符号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4.1 符号社会意识形态状况
4.1.1 意识形态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4.1.2 符号社会意识形态控制的特性
4.2 符号社会意识形态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比较
4.2.1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分析
4.2.2 符号社会意识形态与马克思意识形态之比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哲学特征[J]. 宫留记. 广西社会科学. 2006(08)
[2]布迪厄“文化资本”观念的本源、早期发展与现状[J]. D.罗宾斯,李中泽. 国外社会科学. 2006(03)
[3]社会权力的来源及对教育管理的启示[J]. 张天雪. 浙江社会科学. 2005(03)
[4]从媒体的象征交换到“游戏”的大众——鲍德里亚的大众媒体批判理论研究[J]. 孔明安.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5]商品社会、景观社会、符号社会——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一种变迁[J]. 仰海峰. 哲学研究. 2003(10)
[6]意识形态与科学关系考辨[J]. 杨生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2)
本文编号:2959829
【文章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权力和权力的转移
1.1 权力概念界定
1.2 权力的转移
第二章 符号权力
2.1 符号权力产生的背景条件
2.1.1 符号权力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消费社会的形成
2.1.2 符号权力产生的理论准备
2.2 符号权力的逻辑形成过程
2.2.1 大众媒介的影响
2.2.2 广告文化的渗透
2.3 符号权力的界定
2.3.1 符号权力的内容
2.3.2 符号权力的运行机制
2.3.3 符号权力的特性
第三章 符号社会
3.1 符号社会产生的必然性
3.1.1 物的生成因素
3.1.2 大众媒介的参与
3.2 符号社会的构成
3.2.1 符号社会的整体框架
3.2.2 符号社会的社会空间的划分—场域
第四章 符号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4.1 符号社会意识形态状况
4.1.1 意识形态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4.1.2 符号社会意识形态控制的特性
4.2 符号社会意识形态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比较
4.2.1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分析
4.2.2 符号社会意识形态与马克思意识形态之比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哲学特征[J]. 宫留记. 广西社会科学. 2006(08)
[2]布迪厄“文化资本”观念的本源、早期发展与现状[J]. D.罗宾斯,李中泽. 国外社会科学. 2006(03)
[3]社会权力的来源及对教育管理的启示[J]. 张天雪. 浙江社会科学. 2005(03)
[4]从媒体的象征交换到“游戏”的大众——鲍德里亚的大众媒体批判理论研究[J]. 孔明安.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5]商品社会、景观社会、符号社会——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一种变迁[J]. 仰海峰. 哲学研究. 2003(10)
[6]意识形态与科学关系考辨[J]. 杨生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2)
本文编号:2959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59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