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传统儒家的压力应对观及其当下意义

发布时间:2021-01-07 14:40
  在健康心理学领域中,压力与应对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人们的心理压力感不断增强,由此引起的心理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目前严峻的形势需要有效的应对压力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学者们开辟两条道路:一条是以客位研究视角分析中国人的应对;另一条是使用主位研究方式,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构造适合本土文化的研究基础。客位研究体现的是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其成果不能充分描述对中国人应对产生影响的文化特质。所以,研究适合中国人的应对方式就必须要从本国文化入手。而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因此探索儒家应对方法是缓解中国人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分析儒家的应对观,就必须先了解作为应对的文化环境和个人特质--儒家文化的基本理念。作为应对文化环境的儒家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几项: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中庸的和谐观、身心合一的身体观和以养心为主的养生观。在这些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儒家文化塑造了鲜明的个人特质,表现在个人发展的内在超越性、自我建构的关系主义取向、应对主体的道德性以及应对主体建构的生活化。儒家文化的基本理念与所塑造的特质必然会影响应对观,形成儒家特色的应对方...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一) 相关概念
        (二) 压力应对与文化研究
        (三) 中国文化中的应对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传统儒家应对观的基础--应对的文化环境与个人特质
    第一节 儒家的基本理念--应对的文化环境
        1.1.1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1.1.2 中庸的和谐观
        1.1.3 身心合一的身体观
        1.1.4 以养心为主的养生思想
    第二节 传统儒家文化所塑造的个人--应对的个人特质
        1.2.1 个人发展的内在超越性
        1.2.2 自我建构的关系主义取向
        1.2.3 应对主体的道德性
        1.2.4 应对主体建构的生活化
第二章 传统儒家应对观的主要内容:压力来源、应对资源和应对方式
    第一节 源于个人道德的压力
        2.1.1 心性不足
        2.1.2 人伦动摇而产生的压力
        2.1.3 责任意识而产生的压力
    第二节 以理想人格为主的应对资源
        2.2.1 理想人格的体现--内圣外王
        2.2.2 理想人格的基本元素—仁、义、礼、智、信
        2.2.3 儒家理想人格在应对中的作用
    第三节 认知和行动并重的应对方式
        2.3.1 对压力的认知与转化
        2.3.2 内外并重的应对行为
第三章 传统儒家应对的最终结果:个人及其与他人、自然的关系
    第一节 应对结果之维度一:个人身心性的和谐统一
        3.1.1 个人生命的组成—身心性
        3.1.2 应对结果的个人健康体现—身心性的和谐统一
    第二节 应对结果之维度二—个体与他人、自然的平衡之道错误!
        3.2.1 应对结果在人际关系的体现—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之道
        3.2.2 应对结果在天人关系的体现—个人与自然的平衡之道
第四章 传统儒家应对观的特点和实质
    第一节 传统儒家应对的特点
        4.1.1 应对方式的精神性与非精神性统一
        4.1.2 应对主体的内在超越性
        4.1.3 应对因素的道德性
        4.1.4 应对目标的预防性
    第二节 传统儒家应对观的实质
        4.2.1 儒家应对观的思路
        4.2.2 儒家应对观的实质—应对性生活方式
第五章 传统儒家应对观的现代启示
    第一节 当下中国人的应对方式
        5.1.1 当下中国人应对现状
        5.1.2 儒家文化对国人应对的影响
    第二节 儒家式应对对当代国人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5.2.1 儒家文化对心理健康主体的影响
        5.2.2 儒家式应对对当代国人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儒家理想人格的基本内涵[J]. 张国强.  职大学报. 2012(05)
[2]身、心、性的辩证与和谐[J]. 荆世群,王文兵.  求索. 2012(08)
[3]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解读[J]. 崔玉宾.  芒种. 2012(13)
[4]儒家式应对的心理结构及其验证[J]. 李廷睿,侯玉波.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03)
[5]从心、性分言到心性合一——先秦儒家性论思想演变模式简探[J]. 李友广.  文史哲. 2012(03)
[6]孔子“仁”的终极观及其功用的心理机制[J]. 景怀斌.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4)
[7]略论中国儒家道德至上幸福观[J]. 孙菲菲,陆劲松.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2)
[8]儒家“身体”正名[J]. 格明福,徐蕾.  中州学刊. 2011(06)
[9]“心”的探索:从东方到西方[J]. 彭鹏.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1(03)
[10]由成身到成人:论儒家身体观的宗教性[J]. 李宪堂.  人文杂志. 2011(03)

硕士论文
[1]成年人的生命意义及其对应对方式的影响[D]. 梁宏.河南大学 2010
[2]先秦儒学内圣修养论中的健康心理思想[D]. 胡玲.河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62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62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b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