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老子的辩证综合
发布时间:2021-01-18 23:01
这篇实验性的论文把马克思理论和老子辩证地综合在一起。综合后呈现出来的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一种积极的唯物主义的否定。马克思和老子的综合体现在本体论、形而上学、认识论、科学方法、伦理学和政治学中,概括地讲,体现在他们的基础性原则的所有方面。虽然本文比较了马克思和老子,但本文主要探讨的不是二者之间的异同。相反本文试图构建一种对老子的唯物主义的阐释,使之可以为马克思理论服务。本文把马克思唯物主义阐释为是一种本体论,这种阐释是守旧和传统的。本文重构了马克思理论的形成过程,它是在对黑格尔进行唯物主义反驳中成形的,这一重构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思想的本体论维度的阐释。马克思唯物主义是基于先前已有的唯物主义思想,这些思想的影响将被确认为是贯穿于他的所有作品。本文将把这些唯物主义思想和对通常不具有任何本体论维度或唯心主义维度的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的辩证的人文主义阐释结合起来。虽然这些观点并不新颖,但它们将以一种新颖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本文将重新阐释学术界中有关老子的一些老生常谈的观点,这些阐释将把老子思想置于一个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论争的异域背景中,从而形而一种新的有关老子的理论。在这个新的背景中尽管研究...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2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对黑格尔、马克思和老子的阐释
1.1.1 黑格尔
1.1.2 马克思
1.1.3 老子
1.2 章节简介和文献综述
1.2.1 第二章黑格尔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的否定
1.2.2 第三章黑格尔和老子之间的对立:通向唯物主义的道路
1.2.3 第四章认识论中的马克思的“实践”科学和老子的“无为”美学
1.2.4 第五章老子的“无”对马克思的具体共相的完善
1.2.5 第六章马克思和老子的伦理学
1.2.6 结论
1.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黑格尔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的否定
2.1 唯心主义和对改变的恐惧
2.2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概念
2.3 黑格尔对唯心主义的界定
2.3.1 斯特恩反对黑格尔对唯心主义的界定中的精神唯心主义
2.3.2 斯特恩的概念现实主义阐释
2.3.3 斯特恩阐释的精神论含义
2.4 黑格尔唯心主义定义中的宗教维度
2.5 伊林柯夫对黑格尔对观念概念的发展的观点
2.6 黑格尔对哲学史上的唯心主义的观点和绝对唯心主义的关联
第三章 黑格尔与老子之间的对立:通向唯物主义的道路
3.1 黑格尔在解读老子时表现出的欧洲中心主义偏见
3.2 黑格尔对老子的批判
3.3 《道德经》第一章中的哲学观
3.3.1 第1-4行:非概念的道:对定在的准解释
3.3.2 第5和第6行:背景/前景、不确定/确定、无名/名的对立
3.3.3 第8行:老子有关欲望、界限和概念的观点
3.3.4 第7行:没有欲望的认知是绝对的模仿
3.3.5 第9行和第10行:对立统一
3.3.6 第11-13行:准唯物主义本体论的玄妙
3.4 结论
第四章 认识论中的马克思的“实践”科学和老子的“无为”美学
4.1 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和老子美学的反驳
4.1.1 老子的认识论
4.1.2 费尔巴哈和唯物主义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反驳
4.1.3 老子和有限
4.1.4 费尔巴哈和老子
4.2 马克思:实践和概念科学
4.2.1 实践是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洞见的辩证批判
4.2.2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概念科学转变成唯物主义的实践科学
4.3 老子和美学体验
4.4 把马克思和老子并列在一起
4.4.1 老子的消极地看和马克思的积极地知觉
4.4.2 马克思的科学论和人的自我意识
4.4.3 老子的美学和人的自我意识
第五章 老子的“无”对马克思的具体共相的完善
5.1 有限辩证法和马克思
5.1.1 克莱蒂和史密斯的对立
5.1.2 黑格尔消除了物质的独立性
5.1.3 史密斯罗列出四种黑格尔不否认有限的方式
5.1.4 黑格尔的方法本体论和马克思的方法本体论的对比
5.1.5 黑格尔和马克思中的同一性原则和非矛盾性原则
5.1.6 黑格尔的普遍性的具体化
5.1.7 从本质到观念的转变和黑格尔的具体共相中的唯心主义
5.1.8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具体共相中的唯心主义的扬弃
5.2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具体共相
5.2.1 唯心主义的/绝对的内在关系问题
5.2.2 布莱恩的内在关系命题的提纲
5.2.3 抽象共相和具体共相
5.2.4 范畴的经验推导
5.2.5 倾向的条件性质
5.2.6 资本主义的具体共相和共产主义的具体共相
5.3 无
第六章 马克思与老子的伦理学
6.1 亚里士多德的功能论证
6.2 马克思的功能论证
6.2.1 马克思的反伦理修辞倾向
6.2.2 伦理学中的正义
6.2.3 资本主义和异化
6.3 马克思和老子对伦理评判的敌视
6.3.1 马克思和老子中关于伦理学的两种思想倾向
6.3.2 意识形态及老子对道德的欲望面的批判
6.4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和老子的反亚里士多德式的人文主义的被忽视的倾向
6.4.1 德的伦理学
6.4.2 德的美学政治
6.4.3 道德的欲望的一面、反和无为
6.5 老子的原始主义和马克思的未来主义的对立
6.6 屈从于阶级斗争
6.6.1 老子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6.6.2 手段和目的的重新统一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2985827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2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对黑格尔、马克思和老子的阐释
1.1.1 黑格尔
1.1.2 马克思
1.1.3 老子
1.2 章节简介和文献综述
1.2.1 第二章黑格尔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的否定
1.2.2 第三章黑格尔和老子之间的对立:通向唯物主义的道路
1.2.3 第四章认识论中的马克思的“实践”科学和老子的“无为”美学
1.2.4 第五章老子的“无”对马克思的具体共相的完善
1.2.5 第六章马克思和老子的伦理学
1.2.6 结论
1.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黑格尔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的否定
2.1 唯心主义和对改变的恐惧
2.2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概念
2.3 黑格尔对唯心主义的界定
2.3.1 斯特恩反对黑格尔对唯心主义的界定中的精神唯心主义
2.3.2 斯特恩的概念现实主义阐释
2.3.3 斯特恩阐释的精神论含义
2.4 黑格尔唯心主义定义中的宗教维度
2.5 伊林柯夫对黑格尔对观念概念的发展的观点
2.6 黑格尔对哲学史上的唯心主义的观点和绝对唯心主义的关联
第三章 黑格尔与老子之间的对立:通向唯物主义的道路
3.1 黑格尔在解读老子时表现出的欧洲中心主义偏见
3.2 黑格尔对老子的批判
3.3 《道德经》第一章中的哲学观
3.3.1 第1-4行:非概念的道:对定在的准解释
3.3.2 第5和第6行:背景/前景、不确定/确定、无名/名的对立
3.3.3 第8行:老子有关欲望、界限和概念的观点
3.3.4 第7行:没有欲望的认知是绝对的模仿
3.3.5 第9行和第10行:对立统一
3.3.6 第11-13行:准唯物主义本体论的玄妙
3.4 结论
第四章 认识论中的马克思的“实践”科学和老子的“无为”美学
4.1 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和老子美学的反驳
4.1.1 老子的认识论
4.1.2 费尔巴哈和唯物主义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反驳
4.1.3 老子和有限
4.1.4 费尔巴哈和老子
4.2 马克思:实践和概念科学
4.2.1 实践是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洞见的辩证批判
4.2.2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概念科学转变成唯物主义的实践科学
4.3 老子和美学体验
4.4 把马克思和老子并列在一起
4.4.1 老子的消极地看和马克思的积极地知觉
4.4.2 马克思的科学论和人的自我意识
4.4.3 老子的美学和人的自我意识
第五章 老子的“无”对马克思的具体共相的完善
5.1 有限辩证法和马克思
5.1.1 克莱蒂和史密斯的对立
5.1.2 黑格尔消除了物质的独立性
5.1.3 史密斯罗列出四种黑格尔不否认有限的方式
5.1.4 黑格尔的方法本体论和马克思的方法本体论的对比
5.1.5 黑格尔和马克思中的同一性原则和非矛盾性原则
5.1.6 黑格尔的普遍性的具体化
5.1.7 从本质到观念的转变和黑格尔的具体共相中的唯心主义
5.1.8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具体共相中的唯心主义的扬弃
5.2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具体共相
5.2.1 唯心主义的/绝对的内在关系问题
5.2.2 布莱恩的内在关系命题的提纲
5.2.3 抽象共相和具体共相
5.2.4 范畴的经验推导
5.2.5 倾向的条件性质
5.2.6 资本主义的具体共相和共产主义的具体共相
5.3 无
第六章 马克思与老子的伦理学
6.1 亚里士多德的功能论证
6.2 马克思的功能论证
6.2.1 马克思的反伦理修辞倾向
6.2.2 伦理学中的正义
6.2.3 资本主义和异化
6.3 马克思和老子对伦理评判的敌视
6.3.1 马克思和老子中关于伦理学的两种思想倾向
6.3.2 意识形态及老子对道德的欲望面的批判
6.4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和老子的反亚里士多德式的人文主义的被忽视的倾向
6.4.1 德的伦理学
6.4.2 德的美学政治
6.4.3 道德的欲望的一面、反和无为
6.5 老子的原始主义和马克思的未来主义的对立
6.6 屈从于阶级斗争
6.6.1 老子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6.6.2 手段和目的的重新统一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29858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985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