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欣提卡对“我思故我在”的践言性诠释

发布时间:2021-01-31 12:56
  “我思故我在”是哲学史上的一个奇迹,笛卡尔通过这个命题开启了一个宏大的问题域,这个问题域充满着各种交织的谜团,引诱着无数诠释者前往解决这些难题,在解题过程中,诠释者又创造出了新的问题,拓宽了原先的问题域,越来越多的重要问题得以呈现。本文力图展示的,正是这样一幅解题历史画面中的一角,画面中有史前的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和史中的笛卡尔、伽桑狄,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当代英美哲学界的很多重要人物。诠释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我思故我在”的内在逻辑表达清楚。(引言)尽管诠释者旨趣相似,但是所用的方法和所采用的视野却各有不同。从方法的角度,本文分别介绍了4种代表性的诠释模式:笛卡尔本人的诠释;以威尔森、科里、威廉姆斯为代表的推理性诠释;以汤姆森、马基为代表的直观-推理统合性诠释;和以黑格尔、费尔巴哈、汪堂家为代表的辨证诠释。(1.1-1.4)从视野的角度,本文区分了两种诠释模式:原语境诠释和新语境诠释。本文试图表明,方法的改进和语言的改造对于解答“我思”命题都是同样重要的。(1.5)由于方法上的突破和语境上的转换,1962年,雅克·欣提卡在诠释“我思”命题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种...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用体例
引言
第1章 “我思”命题的代表性诠释模式
    1.1 笛卡尔:“我思”命题的源初诠释
    1.2 “我思”命题的推理性诠释
        1.2.1 威尔森:省略三段论推理诠释
        1.2.2 科里:推理规则的先验诠释
        1.2.3 威廉姆斯:主谓语句的分析诠释
    1.3 “我思”命题的直观-推理统合性诠释
        1.3.1 汤姆森:直观和推理的量化差别论
        1.3.2 马基:“自明的直观/直接的推理”诠释
    1.4 “我思”命题的辨证诠释
        1.4.1 黑格尔:“我思”与“我在”的和而不同论
        1.4.2 费尔巴哈:“我思”与“我在”的完全同一论
        1.4.3 汪堂家:“我思”和“我在”的双向因果关系论
    1.5 小结:“我思”命题诠释的两种视野
第2章 践言性诠释中的“我思”命题
    2.1 欣提卡简介
    2.2 欣提卡1962 年论文:践言性诠释的基本框架
    2.3 对践言性诠释的批判与辩护:1962 年-1963 年
        2.3.1 卡尼vs.欣提卡:两大命题的关系之争
        2.3.2 温伯格vs.欣提卡:“我在”的确定性来源之争
    2.4 美国学界对践言性诠释的评论:1966 年-1993 年
        2.4.1 法兰克福:条件性诠释
        2.4.2 纳克尼基恩:语用学平行论诠释
        2.4.3 费尔德曼:对践言性诠释的三个质疑
        2.4.4 苏特:日常语法性诠释
        2.4.5 斯通:精致平行论综合诠释
        2.4.6 萨卡:逻辑方法和认识论之间的矛盾揭示
    2.5 欣提卡1996 年论文:践言性诠释的深化和变向
    2.6 小结:自我限制后的践言性诠释
第3章 重走欣提卡之路:对践言性诠释的再诠释
    3.1 “我思”中的哈姆雷特的存在问题
        3.1.1 语言转向后的“我思”命题
        3.1.2 “我思”命题的问题域转换
    3.2 “我”在语境中现身的诸环节
        3.2.1 普遍怀疑方法的悖论揭示作用
        3.2.2 跨越“我思”与“我在”间的鸿沟
        3.2.3 “我在”现身的关键性步骤
        3.2.4 从言语到思想的转换之路
    3.3 自我同一性问题
        3.3.1 “自我”与“他我”
        3.3.2 “我”的两个世界
        3.3.3 “你”:他中之“我”
    3.4 十字路口:在自我与他人之间
        3.4.1 x 思故x 在
        3.4.2 践言、思想和内省
    3.5 小结:从辩护、反叛到皈依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践言冲突方法与哲学范式的重新奠基[J]. 韩东晖.  中国社会科学. 2007(03)
[2]究竟什么是“不可说”的——对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扩展性解读[J]. 李红,韩东晖.  哲学研究. 2005(08)
[3]“我思”和自我知识的本质[J]. 徐向东.  哲学研究. 2003(03)
[4]维特根斯坦论语言的否定性原则——兼论私人语言的不可能性[J]. 徐为民.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2(01)
[5]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范式[J]. 韩震,田园.  江海学刊. 2000(01)



本文编号:30109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0109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e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